科舉制形成于隋朝,由唐朝繼承,并在宋明清發展到成熟、鼎盛、直至衰落。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科舉制讓身在底層的人有了出頭的機會,大家知道在隋唐以前,當官出仕的一種方式是察舉制,也就是必須有人推薦,而沒有顯赫的家族是沒辦法被推薦的。這樣看來,顯而易見科舉制的出現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非世家大族的底層人士有了當官的機會,尤其是宋以後,科舉成了官員主要的選拔方式,進士出身成了朝廷高官的标配。
然而,這些隻是科舉制意義的一方面,如果大家隻能認識到這一點的話,那麼認識的還不夠深刻。聽我細說:
“貴族”這個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和貴族相聯系的是世家大族,為什麼會有世家大族,大族之間通過相互舉薦人才,互相扶持得以代代延續。在隋唐以前,某個世家大族、什麼四世三公、哪個豪門望族,這些詞大家是不是聽到的更多一些。就連堂堂的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也要去攀一個弘農楊氏來标榜自己。可見這些大族們的影響力有多強。
從北周時期形成的關隴集團就是這些大族們共同組合成的一個大族勢力集團,從北周一直影響到唐朝。這時期,皇帝與其說是國家的一個代表,不如說是這個大族集體的一個利益代表。皇帝與關隴集團既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也同時是個矛盾體,因為皇帝既要維護關隴集團的利益,同時又要避免受集團利益的牽絆,而影響其個人的權威。因此從隋炀帝開始,為了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隋炀帝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江南地區,開始任用大批江南人士,可是因此同時卻損害了關隴集團成員的利益。這也間接導緻了隋朝的滅亡,是關隴集團成員之一的楊玄感首先舉起了反隋的大旗,并且最後也是被關隴集團成員之一的李淵摘得了皇帝寶座。由此可見,這些豪門大族對皇帝的影響與制約有多深。
而科舉制的出現将皇帝與大族之間的矛盾一步步化解了,當更多的人通過科舉考試得以出仕為官,便會對皇帝感恩戴德,皇帝也就順理成章的有了更多自己的人,不再依附大族。而科舉制的推廣,如果大族們的後代不能科舉出仕,其勢力也就逐步瓦解了。這也就是到宋以後,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世家大族把控朝局的局面。這時候貴族這個階層實際上已經逐步消亡了,更談不上影響皇權了,而最大的赢家是皇帝自身,皇帝成了真正的唯我獨尊了。
因此,科舉制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選拔人才,讓底層的讀書人得以出人頭地這麼簡單,更在于瓦解世家大族與豪門望族的權勢,繼而強化皇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