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7月12日,饒河鄱陽站水位超過1998年極值13cm,持續上漲,可能發生超曆史最高洪水。22年前,同在江西,這一幕滔天洪水曾引發全國矚目。
1998年特大洪水中,《工人日報》攝影部主任于文國曾趕赴江西九江,拍攝了大量抗洪搶險一線的真實畫面。時隔22年,江西再遇洪水,盡管不同往日,長江大堤邊的軍民身影仍牽動人心。我們試圖從他的講述中,勾連那段塵封于《1998九江抗洪實錄》中的國民記憶。
搶險士兵舍身擋水。
以下為于文國訪談:
今年我64歲,已經退出了采訪一線。但是出于職業習慣,我一直在關注着南方水災的進展,因為我自己的經曆,水災令我尤為揪心。盡管當下防洪能力、記錄手段、傳播方式等與1998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1998年7月至9月間,我在洪澇災區共計拍攝42天。《工人日報》持續刊登我從現場發回的新聞照片,後來還在報紙頭版連續刊發了五個整版,開創了當時紙媒的先例。
7月下旬,我趕往江西九江拍攝特大洪水,我記得長江中下遊的汛情與現在有些相似。當時九江水位已超過曆史最高紀錄,随時有漫堤的危險。
7月31日,我接到消息,長江九江段的益公堤有泡泉(注:大堤因滲漏而形成的地泉),立即與同行記者驅車前往。風雨中,我看到150名武警戰士排成一字形方陣,在泥水、汗水、雨水中浸泡了兩個小時,淤泥裹滿了身體。遠遠望去,像是150尊雕像,立在長江大堤上。
裝滿搶險士兵的軍車疾馳駛過。
1998年,江西省防汛總指揮部。
頂着高溫加固大堤的士兵。
九江大堤上,武警戰士已被水浸泡了數小時。
同一天,在百公裡外的永修縣,京九鐵路路基滑坡。不足20米遠處,一條名為“郭東大堤”的圍堰正吃力地阻擋着洪水。堅守此地的是一支270人的隊伍,他們本應在7月25日正式退役,26日得知災情後,他們再次穿上軍裝,在郭東大堤上奮戰了五天五夜。“人在圍堰在。”帶隊執行任務的武警江西總隊後勤部政委張健說,這句話令我難忘。
一周後,九江決堤。
永修縣的郭東大堤決堤後,受災群衆被圍困在一片汪洋之中。
長江大堤決堤後,九江市的民兵在城内修建第二道臨時防洪大堤。
昌洲鄉受災嚴重,災民臨時居住在大堤上。
1998年8月7日下午,洪水沖進九江市區,街面上的市民驚恐萬狀。我記得我當時和人民日報華東分社攝影記者周寅傑一起,乘坐吉普車,緊跟着搶險隊員,迎着洪水襲來的方向沖向決口。當開車到九江西城區時,沖進市裡的洪水擋住了去路,我們跳下車,繼續向決口處沖去。當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能到達第一現場,并盡可能多地做點記錄。
洪水襲進九江市西城區,一位婦女奔往就職的企業搶救财産。
水漫九江城區。
市民撐船自救。
到達現場時,決口處已經被洪水沖垮了二十幾米長,下遊的民居和工廠被淹。救災的武警緊急征用了一艘民用運輸船,推入江中攔洪。湍急的水流瞬間将船體沖走,船主和妻兒站在高處看着,歎氣說,“那條船一年能賺18萬元。”當天下午,決口共沉船9艘、汽車2輛,沙袋無數。被沉船隻和汽車的主人無一人有異議。
在決口四周,萬人上陣拼搏。沙袋和木樁頂不住洪水的巨力,武警戰士便手挽着手,組成人牆,将鋼管綁成架子插入水中,擋住沙袋。因在水中浸泡時間過長,不少戰士的腳和裆内開始出現潰爛。他們的衣服被水流撕破,叫喊聲伴着濤聲,在江岸邊回蕩。
戰士們跳進洪水中,用身體擋住攔洪的沙袋不被沖走。
戰士們排着長龍向決口處運送攔洪的石塊。
合攏時水流湍急,戰士們将無縫鋼管綁成架子插入水中。
連續奮戰了9天的武警戰士郭晉峰,暈倒在了大堤上。
當時,江西正值酷暑,太陽直射,水面無風,悶熱難耐。士兵們在光秃秃的大堤上無處可躲,隻能拿起紙箱套在頭上,遮蔽日曬。礦泉水一瓶瓶喝下去,又不停地冒汗,極易中暑。我眼見着幾位倒在地上。
高溫持續,大堤上的環境溫度高達50℃~60℃。
在長江大堤上,武警戰士們正在吃預防腸胃病的藥物。
她叫黃麗珍,是天翔羽絨廠的下崗職工。熬制了解暑湯後,她在太陽底下跑了十幾裡路,步行兩個多小時才到了這裡。
災民給搶險士兵運送補給物資。
成千上萬的九江市民自發出動,加固長江大堤。
經過五天五夜的殊死奮戰後,九江的長江大堤決口處終于合攏。
士兵們在決口處傳遞攔洪沙袋。
1998年8月11日, 洪水終于被攔住。
連日奮戰後,抗洪戰士們“面目全非”。
防洪大堤上,紅旗矗立。
當時的通訊手段還不發達,我們白天拍完照片,晚上沖洗、掃描直到半夜,然後抱着電腦跑到郵局,用 “電子點對點”的形式往報社發稿。第二天一早又爬起來沖到前線拍攝,每天能睡上兩三個小時已經不錯了。
身為攝影記者,我隻是想盡可能多地拍攝抗洪現場。期間,我跟随沖鋒舟前往江洲救人時,途中遇到了龍卷風。當時空中的雲擰成一股,沖着我們過來,沖鋒舟被浪推得幾乎要豎起來。我一手抓着船闆,一手拿着相機按快門,心想能多拍一張照片是一張。但隻拍了三張後,因相機快門進水,拍攝被迫中斷。
這些照片或許隻能記錄下部分時刻,面對人類生存與自然災害這個永恒的話題,我想真實影像的力量依然不可替代。盡管時代已變,但我仍然認為,新聞攝影記者面對災難性事件的采訪時,貼近現場是重中之重。
前往江洲救援途中,沖鋒舟遭遇龍卷風襲擊。
風雨間隙中,救援工作緊張地進行着。
災民購買平價救災糧回家。
洪水退去後,士兵在堤岸上小憩。
九江大堤決口處被堵住後,部隊文藝工作者到一線演出慰問。
救援沖鋒舟行駛在江面上。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工人日報 于文國 攝 圖片編輯:邵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