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揭陽新聞網,隻做學習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删除)
舊時潮汕,理發有很多講究。大概是因為頭部為身體之重要部位,身體發膚又受之父母,所以理發有諸多禁忌。
在潮汕地區,嬰兒呱呱墜地之後,人生中的第一次理發非常重要,有一套理發儀式。在汕頭澄海一帶,嬰兒在開葷日理發,在汕頭龍湖地區,嬰兒在滿月理發(也有在4、12天,具體定哪天根據家族傳統或問神指示)。這兩地舊同屬澄海縣,故理發儀式沒多大區别,都是由長輩準備一個盤子,盤上放着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一棵蔥,一顆染紅的熟雞蛋(有的人家用生雞蛋,過後再煮熟)。這熟雞蛋稱為剃頭卵,先用雞蛋在嬰兒的頭上滾一圈,邊滾邊說吉祥語(會做四句的就做四句),待到理發結束後這顆雞蛋就分給全家人或家中小孩吃,據說大家吃了嬰兒的這雞蛋都會喜歡這嬰兒。接着拿起事先準備好的蔥(講究一點的蔥白得貼一圈紅紙),在嬰兒面前從頭部往下來回“膠撈”幾下,邊“膠撈”邊說吉祥語,待到理發結束後這棵蔥就種到屋後菜園裡去,或是種在盆裡,不能拔掉不能吃掉,任其自由生長,因為這棵蔥叫“剃頭蔥”,“蔥”與“聰”諧音,寄望着小孩長大會聰明。接着就用剪刀在嬰兒頭上象征性地剪胎發了,隻剪幾绺,不全剪,胎發用紅紙包起來,挂在嬰兒搖籃上方,用來吸引嬰兒的注意力,這也是嬰兒人生當中的第一件玩具。至此,理發儀式結束,待到嬰兒滿四個月再正式理發。這一套理發禮儀看似繁瑣,卻又莊重,蘊含着大人對嬰兒健康成長的殷切期盼。
如今,很多人已不講究傳統的滿月理發習俗,很多年輕父母會讓攝影機構或嬰童理發店在嬰兒出生不久上門為嬰兒照相并理胎發,胎發會被做成胎毛筆或挂墜成為永久性紀念品。
舊時農村有一些“奇味仔”(澄海一帶稱一些算命先生算出根基淺,要非常費工夫才能養大的小孩稱為“奇味仔”),經問神時神明指點,為了讓小孩好養,在孩子後腦勺留了一小撮頭發,像小辮子,汕頭稱之為“丢尾”,我國有些地方稱之為“鴨尾巴”。小辮子要等到長大後15歲“出花園”才可以剪掉。剃掉小辮子,象征着告别孱弱的嬰童時期,迎來茁壯成長的少年時期。這種做法純屬迷信。現在已很少見到留小辮子的小孩了。
舊時澄海地區,老人去世後第五日上孝日前,男眷要趕緊剃頭,女眷要挽面、洗頭,因為在老人去世四十九天内,不能理發、洗頭。
在汕頭龍湖一帶,人們在服喪期間不能理發,等到百日守孝期滿(即“插紅花”除孝服,現在一般沒有守孝百日,21天或7天便除孝服了),主人會請理發師到家裡來,統一為之前參加葬禮并守孝的親眷理發、刮須,以示除孝,幹幹淨淨,清清白白,之後進行各種生産生活就不受拘束了。而理發師因為人多,不可能認真地為每個人剪發,而是象征性地剪一剪,刮一刮就可以了。
北方人有句俗話,叫“正月理發死舅舅”。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于誤傳。不剪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當時,清朝命令所有百姓必須剪發,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潮汕地區也有“正月不理發”的習俗,但與清廷強制剃發有無關系則有待考證。潮汕人一般在農曆十二月中下旬開始理發,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過新年。因此理發店在這段時間門庭若市,且還會加價。理發店一般會忙到大年三十,之後關門休息至少半個月。因為大部分人還是堅持正月不理發,實在沒辦法也要等到元宵後才理。潮汕人平時初一十五不理發,其他時間均可。大概是因為初一十五是敬神的日子,所以不宜理發。但現在的年輕人不講究那麼多了,初一十五照理不誤。
潮汕新郎結婚必須理發,要以良好形象示人。病人出院、囚犯出獄,不能直接回家,先到理發店理發,象征去掉晦氣。普甯一帶囚犯出獄如果沒有立即理發,隻能到四個月後才能理。
(編輯:陳悅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