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老北京奶酪 TAKEFOTO供圖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如今的人們有空調,酷熱不再難耐。在祛暑條件較差的年代,人們都如何消夏度暑呢?其實,老北京自有消暑佳品。
如今消暑的佳品首選是各類瓜果。在老北京,瓜果同樣最受歡迎。元代歐陽原功有《漁家傲》組詞,描寫的就是當年北京的風土人情。組詞共十二首,每月一首,其中《六月》寫道:“六月都城偏晝永,辘轳聲動浮瓜井。海上紅樓欹扇影,河朔飲,碧蓮花肺槐芽渖。”這裡的“浮瓜井”,就是指把瓜扔到井裡浮着,吃時再用辘轳絞上來。那時的北京,如果家中有口好井,用井水來浸瓜,吃起來既涼又甜。
老北京自古就産好瓜,産瓜區域主要分布在永定門外大紅門一帶以及遠郊區順義、沙河等地。每年先是甜瓜、香瓜上市,後是西瓜上市。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五月下旬,則甜瓜已熟,沿街吆賣。有旱金墜、青皮麓、羊角蜜、哈蜜酥、倭瓜瓤、老頭兒樂各種。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黃沙瓤、紅沙瓤各種。沿街切賣者如蓮瓣,如駝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醒。”
老北京瓜農種西瓜是很講究的,瓜藤要用沙土逐根壓好,施肥用大糞,開花時要養花,要人工授粉。瓜長到一定時候,還要用稻草、麥稭編個圈墊好,到時候瓜地裡要搭窩棚,住在裡面日夜看瓜。到了農曆六月,西瓜開始上市,街頭巷尾,到處都有賣西瓜的。
除了香甜的瓜果,奶酪也不可或缺。奶酪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發明,又稱乳酪或酥酪,是用牛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自從引進北京後,逐步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清代李慈銘《越缦堂日記》記載:“惟夏間盛飲冰酪,而餘時無人知者。”這種奶制品是最好的夏季食品,用瓊漿玉液來形容,毫不為過的。清代《都門雜詠》中有描寫奶酪的詩,詩是這樣寫的:“閑向街頭啖一瓯,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這首詩把奶酪好吃滑爽的特點寫得十分生動。
過去在北京吃奶酪,主要到奶子鋪去吃。其次就是酪擔子,有人專門挑着奶酪在胡同裡叫賣。這樣老百姓在大門口就能買到,十分方便。
炎炎夏日,如今的人們喜歡來上一杯冰鎮的酸梅湯。在舊時的北京,也有酸梅湯。早在乾隆時,經學家郝懿行的《曬書堂詩鈔》中,就寫有竹枝詞來歌詠它:“底須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解涼,銅碗聲聲街裡喚,一瓯冰水和梅湯。”《燕京歲時記》也記載:“酸梅湯以冰糖合酸梅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以前門九龍齋及西單牌樓邱家者為京都第一。”
老北京賣酸梅湯的很多,清末《愛國報》所編《燕京積弊》有一段記載:每年一到夏季,北京有種賣酸梅湯的,名為小買賣兒,可陣勢不可小觑,光是攤兒,就花了一二百兩銀子。攤上有銀漆的冰桶,有成對兒的大海碗、冰盤,各式各樣。案子四周圍着藍布,并寫有“冰鎮梅湯”等字,非常饞人。
清末,琉璃廠信遠齋的酸梅湯最有名。他們用最好的烏梅、最好的冰糖熬成原汁。信遠齋每年夏天都要在門前搭起天棚,午後在門前用噴壺一再噴灑,分外陰涼,自然吸引了衆多百姓前來乘涼,品嘗酸梅湯。信遠齋主人姓蕭,河北衡水縣人。據說,蕭氏家族原本是開書鋪的,清末蕭氏家族中的不少人開始改行,有一家就改行賣酸梅湯。改行賣酸梅湯且出了名,這在當時也算一個創舉。
當年,炎炎烈日,在什刹海荷花市場上有很多零吃攤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鮮、冰碗和鮮蓮子粥。這些鮮貨在荷花市場上現摘現賣:又脆又嫩的白花果藕;大把的大蓮蓬;嫩綠且泛着紅色的菱角……把鮮藕嫩片、鮮蓮芯、鮮菱角等食材,和鮮核桃肉、鮮甜杏仁等,放在一個細瓷小碗中,加點糖,上面再放一小塊亮晶晶的冰,這就是冰碗了,吃起來又脆又涼。徐珂在《清稗類鈔》中也記載道:“燈盤既設,先進冰果。冰果者,為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
煮得極軟的京西碧粳大米加香糯米做成的粥,等涼了之後,盛在細瓷碗中,再在上面放煮得極酥的鮮蓮子、脆生生的鮮核桃仁,堆上雪白的雪花綿白糖,撒點青絲、紅絲……這樣精美的粥,就是什刹海著名的鮮蓮子粥。
除了這些傳統的解暑飲品,還有“舶來品”——冰淇淋。它于清朝末年傳入北京,因為制作方便,得以迅速普及。老北京夏天有大量藏冰,而且冰淇淋銷售容易,利潤很高,大家便都争着做來賣了。冰淇淋的原料是雞蛋、牛奶、澱粉、白糖,這些當時在北京都極為便宜。雞蛋一元錢可買一百來個,白糖一百斤一包也隻賣九元左右。制作一桶冰淇淋,隻需用上十個雞蛋,一斤牛奶,半斤白糖足夠了。再加澱粉漿,以及桶外用于冷卻的冰和食鹽,成本最多不過三毛多錢,但小桶冰淇淋的售價一般九角,中桶一般一元五角左右,可見利潤不錯。因此,有很多商家制作冰淇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西單一帶,賣冰淇淋的大、中字号,就有十幾家之多,不但店中零售,還可整桶送到顧客家中。除此之外,還有擺小攤以及串胡同的小商販,數量那就更多了。 (劉永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