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經常會不自覺地扮演指導者的角色。
什麼時候你都要聽我的,上課積極舉手,走路要走端正,吃飯不能挑食……
如果孩子某一件事情沒有做到,家長就會一遍一遍地叮囑。
孩子能聽進去嗎?也許能聽進去,但是一定會不耐煩,還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句話說得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再好心的話語和教導,如果過了度,照樣會變成傷人的荊棘,刺在孩子心頭。
所以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學會沉默,是父母成長的必經之路。
學會沉默,管理自己的情緒
其實父母也知道很多話沒必要絮絮叨叨的一直說,但是往往情緒上來了根本控制不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呢?
如果你是這種情緒化的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否則,孩子将會喪失幸福能力!
美國羅徹斯塔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跟蹤調查了169名五到十歲的兒童。
結果發現,如果父母具有較高的情緒壓力,存在焦慮或者抑郁等問題,那麼孩子患病的次數就會明顯高于父母健康的孩子。
經常情緒失控的家長,會導緻孩子免疫力下降,出現食欲不振、睡眠不佳、頭痛等狀況。
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個故事:5歲小男孩想用絲帶在花束上打個蝴蝶結,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開罵:“不是這樣的!這都做不好嗎?”
可作家卻安慰小男孩:“慢慢來,不着急。”
為人父母,我們都很急,急于讓孩子做對,急于讓孩子成長,急于讓孩子變完美,可我們卻忘了:
成長本來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别急着生氣和念叨,要慢下來,少說兩句,這樣孩子才能有成長的機會。
學會沉默,傾聽孩子的想法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女兒今年上大學要用被獎勵的錢買 lv 包,我應該怎麼對她說?”
當底下答主都在鬥智鬥勇,思考該對孩子說什麼、怎麼說時,一個最高票的答案讓人頓時啞口無言,陷入沉思。
這位家長說:
如果是我,我什麼都不想說,我想聽她說。
聽她說為什麼想買一個lv,是因為品牌,還是因為看到過什麼好看的圖片,或者什麼同學朋友買了讓自己很羨慕。
我想知道我的小姑娘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一個我不那麼了解的青年。
著名的思想家蘇格拉底說過:“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内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隻有耐心傾聽孩子内心的聲音,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内心,别讓你的說教封閉了親子溝通的路。
多傾聽,也才能在最後一語中的的說出正确的話,畢竟我們的目标一直都是幫助孩子,而不是戰勝孩子不是嗎?
學會沉默,不是讓父母什麼都不做。
而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和孩子說話時都能盡量穩定好情緒,傾聽孩子内心的聲音,說出正确的、充滿愛與理解的話。
當我們說出去的每句話,都能砸進孩子心裡時,哪怕隻有幾個字,也會比滔滔不絕的唠叨一輩子更讓人印象深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