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夯實質量“基座” 積蓄強國力量,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全面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夯實質量“基座” 積蓄強國力量
——計量工作十年來支撐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 本報記者 史玉成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神舟飛天、北鬥組網、大飛機首飛……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國工程不斷刷新世界對中國的認知,一項項創新使中國“趕上世界”的強國夢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作為科學基礎的計量,每一次精度的提高,都給技術創新以極大推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計量科研成果大量湧現,建成185項國家計量基準、6.3萬餘項社會公用計量标準、1.3萬餘項國家标準物質,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更加完善;獲得國際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達1816項,排名亞洲第一,在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
計量技術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構建起了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7個大區國家計量測試中心、49家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29家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77個國家專業計量站及2024個省、市、縣級計量技術機構為主體的覆蓋全國的計量技術機構網絡,發布各類計量技術規範近5000項,并建立了以2.3萬名國家注冊計量師為骨幹的計量專業技術人員隊伍。
這些成績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座”,也為質量強國建設交出了一份有分量、重數量、高質量的計量答卷。
固本培元 計量科技創新不斷湧現
2019年12月2日,一個長寬各1.2米、高0.3米,重約1600公斤的混凝土水泥墩在南極中山站莫愁湖西側山坡建成。
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區域建立重力加速度校準點,也首次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的自主可控絕對重力儀在極地環境下穩定可靠工作,标志着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能夠研發生産具有極高環境适應性的高端絕對重力儀的國家。
21世紀是海洋科學的世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時間頻率所副所長吳書清說,這個重力加速度校準點的建設,填補了我國目前極區海洋重力量值無法溯源的空白,為我國開展極地區域的測繪等奠定了基礎,提升了我國在和平利用極地國際活動中的話語權。
具有重大科學和戰略意義的重力測量能力的提升,是我國近年來計量科技創新不斷進取的一個縮影。在國際計量界,中國計量科技已由“跟跑”為主轉向在更多領域“并跑”、部分領域“領跑”。
溫度是國際單位制7個基本量之一。2005年,國際計量組織提出基于自然常數定義溫度單位的研究方向,精确測定玻爾茲曼常數成為溫度單位重新定義的基礎和開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近年來實現了圓柱聲學和噪聲兩種獨立方法精确測定玻爾茲曼常數,測量結果均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國際基本物理常數推薦值收錄,為常數最終定值和2018年國際單位制溫度單位開爾文的重新定義作出關鍵性貢獻。項目成果提升了我國溫度計量基礎前沿研究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原級溫度測量技術在尖端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應用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外,我國自主研制的電學量子基标準核心芯片,在量值傳遞的源頭上,解決了我國電學量子基标準依賴進口芯片的“卡脖子”問題;在元素周期表63種多同位素元素中,有10個元素原子量測定值采用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測量結果……
積蓄勢能 服務産業高質量發展
“一站式”計量測試服務,為顯示産業鍊上的500餘家重點企業解決了生産量值不統一等難題,這是國家平闆産業計量測試中心(蘇州)近年來為産業提質增效提供有力技術支撐的案例之一。
該中心先後與京東方、天馬微電子、龍騰光電、維信諾、華東光電等國内平闆顯示龍頭企業保持合作,就産業在計量測試技術上的難點、問題進行課題攻關,重點解決直接關系産品質量的量值溯源難題、測試技術難題和數據應用難題。中心通過研制新型校準裝置、新型測量裝置、制定個性化測試方案,為企業研發設計、生産制造、品質檢驗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填補産業計量測試手段的空白。“我們已建立産業所需的光度、色度、輻射度、幾何量、材料特性、環境與機械、電磁參數等計量标準裝置,可提供完整的量值溯源途徑和檢定校準服務。”該中心有關負責人說。
此外,國家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産業計量測試中心針對海工裝備大型曲面現場、快速、精準測量與校準難題,研制了具有高精度電源掃描、自動數模匹配功能的大型曲面測量儀器,提升了海工裝備業的制造水平;國家核電儀器儀表産業計量測試中心圍繞核電儀器儀表需求,為核電儀器儀表産業聯盟單位的3.2萬台套設備提供了計量測試服務,在保障輻射防護及核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2013年我國有計劃地開展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的建設工作以來,以這些中心為代表的49家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結合地方産業優勢和發展重點,聚焦産業發展中的計量測試瓶頸和難題,加強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有力推動了計量與産業的深度融合,計量引領和服務産業發展的能力不斷凸顯。截至2021年年底,49家國家産業計量測試中心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000餘項,新建計量标準900餘項,研制各類計量測試設備13.9萬台套,實現成果轉化600餘項,申請專利2200餘項,起草各類标準和技術規範2500餘項,服務企業4.5萬餘家,幫助企業節約成本超43億元。
細量民生 “隐身安全衛士”作用日益凸顯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至今,如何保證核酸檢測結果準确一直是各國研究的重點。
2021年5月,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全新推出新型冠狀病毒全序列假病毒标準物質(NIM-RM5207)、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基因(S)核糖核酸标準物質(NIM-RM5208)和新型冠狀病毒B.1.1.7突變株核衣殼蛋白基因(N)核糖核酸标準物質(NIM-RM5209)。這次新冠病毒系列标準物質的推出,為提高核酸檢測準确性、保障檢測結果有效性,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計量技術支撐。截至目前,該院已開發新冠病毒核酸和免疫等系列标準物質26種,廣泛應用于全國27個省市的近600家單位,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到北京冬奧會賽場冰層溫度檢測、興奮劑精準測試等,都離不開計量的支撐保障。計量就像一個“隐身安全衛士”,在保障民生、維護公平中默默發揮重大作用。
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當年民生計量專項行動中,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檢查眼鏡制配場所44835家,眼鏡制配計量器具136671台,查處不合格計量器具2920台;檢查商場超市、集貿市場170421家,電子計價秤1000170台,查處不合格計量器具14282台;檢查加油(氣)站60159家,加油(氣)機349449台,查處不合格計量器具968台;全國共計查處各類計量違法行為6534件;經營者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292562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計量工作始終與質量強國建設同頻共振。當前,我國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精準、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計量技術支撐和保障,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也帶來世界測量秩序的重構。抓住機遇,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計量将支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之路越走越寬。
《中國質量報》【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