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1 13:14:2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千古傳頌的《嶽陽樓記》,深切地表達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胸襟抱負,早已成為曆代文人士子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這一憂樂思想也是範仲淹一生言行最精煉的總結。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1

嶽陽樓

01

以 能 建 功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幾度沉浮,但憂國憂民之心從未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減。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範仲淹都心系國運,情牽民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範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官時,發現每年秋季海水上漲的時候,黃海水洶湧澎湃滾滾而來,泰州、楚州、通州等州縣民舍淹沒,人畜死亡,土地鹽化,百姓無以為生。範仲淹在江淮發運副使張綸的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築堰捍海,解決了海潮之患,使百姓安居樂業,時人頌曰:“我思範公,水遠堤長。”

他在蘇州就任後又遇上大雨成災,大水三個月不退,“民田不得耕”。範仲淹提出了疏浚河道引太湖水入海的治水方案,并親臨一線指揮,僅用了兩個多月的工夫,工程便全部順利完成,從此解除了水災之患,保障了江南四州農業生産的發展。範仲淹以“修圍、浚河、置閘”為主的治水策略,澤被後世,自南宋一直至元、明的兩浙職守,都依照這個模式去整治水患。

範仲淹的治理才能還體現在軍事上。公元1040年,他奉調西北前線,擔任邊防主帥。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範仲淹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方略,即在要害之地構築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堅固的防禦體系。他推行軍事改革,取締按官職帶兵的舊制,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将的應變戰術;建立營田制,解決軍需問題;精選将帥,大力提拔軍隊将領,使西北軍中湧現出狄青、種世衡等一批名将。同時對沿邊少數民族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使其安心歸宋。這些軍事策略,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西北邊境得以重獲和平。

公元1043年春,宋與西夏議和告成,邊境局勢稍有緩和,範仲淹奉诏回京,升為參知政事。宋仁宗在天章閣召見他,詢問關于國家興革的大事。範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于是認真總結其從政28年來的改革思想,提出“十事疏”,這就是著名的《答手诏條陳十事》,《宋史》中記載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這十項改革,都是針對時弊的切實建議,主旨思想是通過廉政達到精兵簡政,卸下朝廷背負的沉重政治經濟包袱,進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宋仁宗對範仲淹所提十項措施非常贊賞,當即頒布全國,付諸實施。新政雖隻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甯變法”的前奏。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2

範仲淹銅像

02

以 廉 名 世

據《宋史·範仲淹傳》載,範仲淹“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當時不畏權勢、正直磊落在士大夫階層已經形成一種風尚,範仲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曾多次上書陳事,犯顔直谏,直指吏制與貪官。

仁宗二十歲時,“垂簾聽政”的劉太後讓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給她叩頭慶壽,範仲淹堅決反對:“奉親于内,自有家人禮,顧與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為後世法。”認為這樣做混淆了家禮與國禮,損害君主尊嚴,便上奏要求停止慶壽。公元1035年,範仲淹因在蘇州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他看到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範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報給仁宗,并指着圖中開列的衆官調升情況,對呂夷簡所用之人提出尖銳的批評。範仲淹被貶為饒州知州後,在附近做縣令的梅堯臣,寫了一首《靈烏賦》給他,勸他從此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之外,隻管翺翔。範仲淹立即回了一首同題《靈烏賦》,斬釘截鐵地表示,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公元1043年,範仲淹在新政綱領《答手诏條陳十事》中提出的十項改革主張,其中的“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等措施都涉及了官吏的考核和任用。依據新政政策,範仲淹親自審查各路監司的名冊,隻要發現不稱職者和貪腐之輩,便從名冊上一筆勾掉。當時樞密副使富弼見此情景,不無擔憂地對他說:“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範仲淹回答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範仲淹徙知青州,仍對吏治腐敗擔憂,向朝中上書要求整頓吏治,雲“其間縱有良吏,百無一二”。

範仲淹一生勤于修身,嚴于律己,公而忘私。按宋朝的規定,大臣臨終前要留《遺表》,内容多是向皇帝提出對自己對子女和家人的請求。而範仲淹在《遺表》中,先是談了自己生平志願,接着談了自己做人的原則和憂國憂民的忠心,最後他請求皇帝要“上承天心,下徇人欲。彰慎刑賞,而使之必當。精審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賢良,裁抑僥幸……”這份600多字的《遺表》,除了談論國家大事、治國之道外,隻字不談個人和家庭之事。《孟子·盡心上》曰:“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範仲淹的一生不僅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凝練,更是“憂樂”觀最好的诠釋。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3

範家大院

03

以 德 潤 身

範仲淹做人做官,時刻保持自省自律,時常說“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據記載,範仲淹從入仕至官居參知政事(副宰相),直至去世,身邊未增加一名仆役。他一生奔波各地供職,長期居無定所。到了晚年,其子弟勸他也在洛陽置地修園,“為逸老地”。範仲淹堅決反對:“人苟有道義之樂……況居室乎?”“吾所患在位高而艱退,不患退而無居也。”他擔心的不是退閑後有沒有地方住,而是國事繁忙退不下來。

範仲淹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文章簡練,筆鋒犀利,才華橫溢,很受人崇拜。他一生給人寫了很多碑銘、墓志、序文等,但一律拒收酬金,分文不取。公元1046年,範雍去世,範仲淹給他寫了墓志,稱贊範雍是“邦之偉人”。範雍的兒子為了表達謝意,給範仲淹送去了非常貴重的禮物,他拒不接受。後來範雍之子又送去了父親收藏多年的書畫珍品,範仲淹仍然拒不接受。這一來範雍的兒子感到很為難,最後範仲淹隻好留下了一本很普通的《道德經》。

範仲淹不僅自己節儉,治家也十分嚴格,要求子孫也要生活儉樸,其“子孫皆守其家法”。據載,兒子範純仁結婚時,他聽說兒媳的嫁妝“以羅绮為帷幔”,憤言曰:“羅绮豈帷幔之物耶?吾家素清儉,安得亂吾家法?敢持歸吾家,當火于庭!”最後兒媳果然沒有把羅绮帶來。

範仲淹雖然自己清廉節儉,卻樂善好施。他晚年回到了家鄉姑蘇為官,把所有收入和賞賜都捐獻出來,設義田、建義學。在蘇州首創“義莊”。一生為官的範仲淹至死身邊幾乎沒有資财,“殁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而殓無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雖貧窮至此,卻為時人愛戴。《宋史》載:“(範仲淹)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數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領,“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

範仲淹一生才堪大任,德匹其位,道德文章蓋世。蘇轼稱其為“蓋行求無愧于聖賢,學求有濟于天下,古之所謂大儒者,有體有用,不過如此。”尤其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所呈現出的政治理想、家國情懷和價值取向,為後世立下了一座精神豐碑。

◎本文原載于《文摘報》(作者薛洪波),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