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右一)拉二胡伴奏。(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羅韬 攝)
新老人系列策劃之五
吳健:演繹“戲劇人生”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鐘佳燊
沿着雨湖區車站路的一條小路進入,爬上一棟老房子的三樓,掀開富有年代感的卷簾,視線所到之處豁然開朗,古色古香的建築上,“湘潭新舞台”五個大字映入眼簾,這個屏幕上寫有“弘揚國粹,振興京劇”的京劇舞台,讓83歲的吳健奉獻了20餘年的心血。
吳健從小和京劇結緣,58歲退休之後,他毅然北上,師從中國京胡演奏家王鶴文學習京胡,學成歸來後創建“湘潭新舞台”,成為京劇愛好者交流京劇、技藝的一個“桃花源”。
對吳健來說,58歲這一年,他終于開啟了自己另一段“戲劇人生”。
傾倒于國粹魅力
回溯過去,吳健鐘情京劇的原因似乎有迹可循。在他的回憶裡,對他成長影響深遠的父親正是一位戲迷。
“小時候父親特意買了一台手搖唱機聽戲,那抑揚頓挫的唱腔,聽起來十分韻味。”吳健告訴我們,父親不僅聽戲,還“品”戲,他常常教導吳健,京劇不僅能修身養性,還能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學習做人的道理。“作為一名愛國軍人,父親确實踐行着他在京劇中學習到的精神。”
自那以後,京劇成了吳健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退休後才開始系統地學習京胡和京劇,吳健的水平卻不低,30多年間他購買京胡超過30把,還曾在國内許多專業舞台為名家、名票操琴,深受贊賞。今年83歲的吳健,常伴名家、名票,仍可以背譜并熟練操琴80多段。
談起最喜歡的片段,吳健稍作醞釀,便起範開唱:“歎楊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隻落得兵敗荒郊。恨北國蕭銀宗打來戰表,擅搶奪我主爺錦繡龍朝……”
“楊家将滿門忠烈,可歌可泣,特别是《碰碑》這一段,英雄殉國,慘烈而又悲壯,令人動容。”唱完一段,吳健仍覺意猶未盡,在他看來,傳統戲曲中彰顯的愛國主義、孝道、仁義、誠信等優秀傳統美德,正是戲曲獨特的魅力所在。
自辦“舞台”以戲會友
學習交流京劇的過程中,吳健很快發現,在京劇藝術低迷的今天,雖然京劇在年輕人群體中不受歡迎,卻深受許多退休老人的喜愛。“苦于沒有多少票房,全國的票友很難聚在一起,當時我就有了創辦‘新舞台’的想法。”吳健說。
2001年,吳健自掏腰包創辦“湘潭新舞台”,演出舞台使用面積260多平方米,可容納觀衆120名,音控、燈控,唱詞字屏、電子後景大屏、化妝間等設備設施配套齊全。古色古香的裝飾加上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設施,使“湘潭新舞台”成為休閑看戲、品茶及過戲瘾的好去處。
吳健平時自己省吃儉用,卻很願意把錢用在京劇上,經常自費請票友吃飯,因為這個原因,吳健曾被人說“傻”。“他們才是傻子,我愛京劇、愛戲迷、愛票友,我請大家吃飯,交了票友,傳承了京劇,值!”面對質疑,吳健十分坦然。
如今,“湘潭新舞台”已運營21年,逐漸成為了湘潭京劇愛好者的活動點和演出點,先後接待了海内外團體和本地團體演出近300場次,受到全國京劇愛好者的一緻好評,享有“北有老舍茶館,南有湘潭新舞台”的美譽,“湘潭新舞台”也被文化部授予“功勳獎”和“特别貢獻獎”。
眼見着“湘潭新舞台”越辦越紅火,吳健掩飾不住的高興:“‘湘潭新舞台’是全國票友溝通的橋梁,也是推介主席故鄉的載體!”多年的奮鬥,他已然實現了自己的初衷——讓愛好京劇的票友老有所樂。
創新發展,傳承京劇
“湘潭新舞台”剛創辦時,吳健“單打獨鬥”是常态;現在,“湘潭新舞台”的團隊已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自願擔任票房指導員、團長、總監、副團長等職位,共同投身于京劇的演繹和傳承當中。
“吳鍵先生,無論是人品還是京胡演奏技術,都是這個。”聊起加入“湘潭新舞台”的原因,副團長鄧維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她6歲學戲,是專業的戲曲演員,後成為“湘潭新舞台”的一員。
就在不久前,湘潭大學的票友交流會現場,伴随着鑼鼓聲,戲劇演員們一個個粉墨登場。熱鬧非凡的現場,除了常見的幾位票友,鄧維欣喜地看到了幾個年輕面孔,那是前來觀演的學生。
在吳健的帶領下, “湘潭新舞台”一直緻力于京劇的創新,除了用現代伴舞的形式來演繹傳統戲、表演《紅燈記》《軍民魚水情》《平原作戰》等現代戲,他們還經常開展送戲到院校、送戲到鄉鎮、送戲到敬老院等活動,将“弘揚國粹,振興京劇”的宗旨貫徹始終。
【來源:湘潭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