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養湄公河巨鲶

家養湄公河巨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7 17:19:26

瀾滄江-湄公河(又稱大湄公河)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該河起源于中國的青藏高原,中下遊流經東南亞5國。該河幹流全長4909公裡,控制的流域面積多達79.5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的十大河流之一。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1

湄公河流域有兩大天然優勢,第一是水能資源豐富,第二則是漁業資源享譽全球。然而,這兩種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卻存在着諸多矛盾,水電的開發往往會給魚類資源(尤其是洄遊性魚類)帶來毀滅性打擊。對東南亞的5個沿岸國家而言,水電和漁業資源的取舍與利用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湄公河:坐擁兩大資源的“财富之河”

調查顯示,大湄公河的整體落差高達5000多米,蘊含着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水電蘊藏量超過9400萬kw,全流域多年來的平均發電量高達1800億kwh。正因為如此,湄公河還被譽為“東南亞的蓄電池”,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寶庫。

除了水電之外,大湄公河的漁業資源也極為豐富。湄公河委員會(MCR)的統計資料顯示,全流域的魚類共有1700多種,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僅次于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二位。在200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還把湄公河确定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淡水魚類生态區域之一。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2

由于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生産方式以第一産業為主。湄公河的漁業資源是沿岸6500萬人獲取蛋白質和營養的主要來源,對維持當地居民的生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東南亞各國人口不斷增多,對蛋白的需求量還會繼續升高,湄公河面臨的挑戰隻會越來越艱巨。

在柬埔寨,超過八成的居民都嚴重依賴于湄公河的淡水魚,巴沙魚、黃貂魚、倒刺魚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在老撾,每人每年平均消費24公斤淡水魚,國民經濟生産總值有13%以上都來自于湄公河的漁業資源。從供應食物的角度上看,湄公河堪稱東南亞沿岸5國的“生命線”,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3

根據往年的捕撈數據,湄公河流域每年捕撈的漁獲物超過180萬噸,有的年份甚至能達到200~250萬噸。從開發規模和捕撈産量來看,大湄公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内陸淡水漁業,成績不可謂不驚豔。這些淡水魚大部分都以内銷為主,堪稱東南亞人民的“救命魚”。

那麼,上百萬噸的漁獲量究竟是什麼概念呢?橫向比較一下:我國漁業資源最豐富是長江流域,在2018年前後長江的漁獲量還不到10萬噸,而黃河流域近兩年的漁獲量更加慘淡,還不到5萬噸。湄公河的漁獲是長江總漁獲量的20倍左右,這麼一比較,湄公河的漁業生産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水電大壩的功與過

湄公河的漁業資源正面臨着嚴重的危機,最大的威脅來源就是水電的開發。

世界江河數據庫的資料顯示,湄公河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資源儲量的1%左右,而下遊的多個國家還面臨着嚴重的缺電現象,對水電開發具有很大的需求。為此,柬埔寨、老撾、泰國紛紛制定了宏大的開發水電計劃,并且進入了實施階段。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4

在東南亞的沿河5國中,老撾和泰國對水電開發表現出的熱情尤其旺盛。以老撾為例,該國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後,被聯合國确定為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然而,老撾在資源上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老撾境内200公裡以上河流就有20多條,有60多個站點具備建設水電站的潛質。此外,湄公河幹流在老撾境内的長度超過700公裡,整個幹流50%以上的水電資源都集中在老撾。有專家指出,如此巨大的水力資源一旦被充分發掘出來,老撾大概率會成為世界電力的出口大國。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5

老撾的水電開發難度較大,風險較高,曾發生過垮壩現象

不可否認,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水電的建設能夠帶動工業發展,水電貿易還能夠增加外彙收入,改善國家經濟面貌、減輕貧困,經濟效益相當誘人。據了解,目前大湄公河流域有17個大型的水電項目正在修建和籌劃中,後果顯而易見——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統将被割裂開來,生态一體性将不複存在。

對于水電大壩的修建,最先受到打擊的就是洄遊性魚類。以湄公河巨鲶為例,這種魚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淡水魚之一,隻需要3~5年的時間就能長到150公斤,6~8年能長到200公斤,是名副其實的“淡水魚王”。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6

作為典型的洄遊性魚類,湄公河巨鲶在八九十年代曾是老撾、柬埔寨等國主要的漁獲物。然而在過去的10年裡,水電大壩徹底切斷了湄公河巨鲶的繁殖洄遊路徑,導緻種群數量急劇減少了90%。如今,湄公河巨鲶已經非常少見,是東南亞有名的瀕危物種。

湄公河巨鲶的悲劇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湄公河中,體型超過1米的大型淡水魚還有很多,比如巨暹羅鯉、巨型淡水魟、大唇原鲃、穗須原鲃等等,這些魚也都是當地主要的捕撈對象。然而,這些大型魚的生存現狀同樣堪憂,有些甚至已經處于極度瀕危的狀态(如巨暹羅鯉)。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7

湄公河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到2020年為止,水電項目至少導緻了40%的水生生物減少或消失。如果這種情況在将來還得不到改善,那麼到2040年,預計有80%的魚類資源都将瀕臨枯竭。

屆時,東南亞沿岸5國的漁業資源将集體陷入低迷,衰減幅度至少為30%,多的甚至能達到55%。對于上千萬依賴漁業資源過活的居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生存挑戰。

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

在水電資源和漁業資源之間,想要一碗水端平絕不是那麼容易。放眼全球,水電的開發曆來都是世界各國讨論的熱點話題,有的積極贊同,有的則強烈反對,雙方說法不一,誰也說服不了誰。

在“非黑即白”的争論之外,國際上還存在第三種聲音,聽起來更加合理:強調對水資源的綜合治理,也就是在開發水電的過程中兼顧到生态環境,給魚類留一條“活路”。

家養湄公河巨鲶(巨鲶10年間減少9成)8

其實早在十年前,世界銀行就公布了向生态傾斜的水電政策,當年的《水電發展方向》報告就指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水電開發和環境保護都很重要。如今,這種生态開發的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

總之,東南亞各國在水資源的開發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隻有兼顧了生态環境,水電的開發才能免于“生态罰單”。修建魚道等過魚設施、聯合生态調度、增殖放流等輔助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修複漁業資源,隻要積極保護,湄公河的生态就有望迎來新的轉機。

對于湄公河的“救命魚”和水電開發,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