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林楚晗
這兩天,“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這句俗語又火了,起因是家住武漢市硚口區豐竹園小區的一些居民就對單元樓附近的兩棵桑樹十分嫌棄,認為“桑”諧音“喪”,把桑樹栽在小區裡不吉利,希望能移栽或砍掉。【極目新聞9月8日報道】
而這兩棵桑樹自小區建成起就一直在了,有十幾二十年的樹齡,社區工作人員表示,這兩棵桑樹砍掉很可惜,社區也沒有權利去砍掉這兩棵桑樹。
根據《物權法》規定,建築區劃内的綠地綠植,屬于業主共有。如果想要砍伐或移栽桑樹,應當經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然後再向綠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她表示,砍掉桑樹必須征求小區業主的同意。
當然,也有小區業主覺得桑樹在這沒啥問題,遮陰避暑,家裡有小孩養蠶的,是再好不過的飼料。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網友紛紛留言,“這就是封建迷信思想,幸不幸福是靠自己雙手掙來的,别啥事都賴在桑樹身上。”
換句話來說這兩棵桑樹就成為阻攔這些居民幸福路上的絆腳石嗎?平時生活中,吃飯時忌用筷子敲擊盤碗,忌将筷子插在飯碗中間,驚蟄忌動土,春分忌下田……一些民間風俗,對人們做事、說話等行為進行了規範,形成了正常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質量。
然而還有一些規矩,有時候卻是礙事的。譬如外出安排就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路上送盤纏”的說法,試想想:我們都在初八日出門,不會造成交通擁堵嗎?其實在這個社會,哪天沒有人出門呢?
再譬如說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不能洗頭、洗澡、洗衣服,不能看病吃藥,這實在是封建迷信,有點牽強附會。這些個人行為,應該是視情況而定,不存在哪天不行的。試想想,如果初一有人暈倒,難道不看醫生嗎?
當前我們的民俗,通過網絡傳播,顯得越來越多了。很多人疲于應付,所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民俗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蔡磊也表示,“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這句話沒有科學依據,在蠶桑養殖之地,桑樹有美好寓意。桑樹還代表中正的美德,寓意生命的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所以對桑樹不能隻做狹義理解。家居環境隻是一個外在影響因素而已,這種民間風水知識也隻是一種俗信。時代在發展,人們相信科學,相信依靠知識和個人奮鬥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待傳統民俗,我們要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去粗取精、去僞存真,關鍵是看能不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覺得桑樹諧音“喪”這種不可取的民俗,應該摒棄和破除。覺得桑樹不吉利将其砍掉,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是一種文化上的倒退。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