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文社科,大家的印象可能是枯燥、難懂,各種論述,跟論文似的。但總有些優秀作者,用有趣通俗的文字傳遞知識。本期為大家推薦10本優秀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增長見識。
*溫馨提示:本文推薦的所有圖書,均可在淘寶【廣州購書中心圖書店】購入。售價為當前優惠價,具有一定時效。
01
人類還有未來嗎(精)
何懷宏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0-08-01
人腦不斷植入芯片,或能成為長生不老的超人,但我們還會有屬人的豐沛感受和無限創意嗎?人工智能給世界帶來巨大便利,但會不會某一天越過奇點轉而操控、替代并加害人類?基因編輯生殖細胞,或能治療許多疾病,但會不會危及人類基因庫與自然的生物世界?凡此種種,對人類來說,到底是福音還是噩耗?
始于驚奇,終于敬畏。倫理學家、北大哲學系何懷宏教授從底線倫理和中西傳統文化智慧的角度考察了人工智能和基因技術與我們的現實關系,并提出了預防性的道德與法律規範設想。高科技的種種挑戰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何以為人,何以為物,人曾何為,人将何為?!
02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
青銅時代至今的中央歐亞史
[美]白桂思
中信出版集團 / 2020-10-01
《絲綢之路上的帝國》是記述從青銅時代至今的中亞曆史經典著作,了解中亞、“一帶一路”倡議,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參考書。
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亞帝國的興衰同步。絲綢之路上帝國的曆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曆史。本書将中亞曆史置于整個世界曆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視角重新審視這一地區,講述了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叠,解釋了為什麼數個世紀中,盡管受到波斯、希臘、阿拉伯及其他地區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着各種文化洪流,并引領着世界科學、藝術等領域文明的發展,一次又一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曆史的中心。
03
曆史的溫度(5)
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張玮
中信出版集團 / 2020-11-01
暢銷百萬冊的大衆曆史科普讀物《曆史的溫度》系列第5本,有顔、有料、有趣。
喜聞樂見的故事寫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有意思的曆史故事,落筆客觀、有溫度。
脫離常規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細節,尋找時代的真實故事,講述我們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飽含豐富的曆史知識,讀完可以多一些典故,漲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複旦大學博導嚴鋒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張偉、徐達内等推薦。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美墨戰争、石油大戰……不管是二戰史上那些看似各方團結一緻的會議,還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其幕後是否還有我們不了解的故事?
鄧稼先、陳嘉庚、奧本海默……那些不曾屈服于時代和環境的人,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獨特之處?
翻看曆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人與一件件事,你會發現,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不管是利益的博弈,還是人性的抗争。
在談判桌上,是籌碼的較量;在談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較量,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有博弈。即便是歸結到某一個具體的人,包括你、我、他,也有“天人交戰”:和自己的私欲,和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
2020年,我們又一次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星球上,所謂的“較量”和“博弈”,并不是隻在于人類彼此之間。
而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覺得,可能我們越需要讀一些曆史。
04
瘟疫
曆史上的傳染病大流行
[美]約翰.艾伯斯
中國工人出版社 / 2020-10-01
《瘟疫:曆史上的傳染病大流行》是一部世界性傳染病的曆史,诠釋了六種傳遍世界、先後從公元6世紀延續至今的傳染病:鼠疫、天花、肺結核、霍亂、流感和艾滋病。作者約翰·艾伯斯不僅講述了這些傳染病帶給人類曆史的影響,還分析了人類的不同文化态度如何影響了傳染病的發展進程。作者認為,即使在沒有現代醫學手段的情況下,人類也可以通過對于大型傳染病的不同态度來影響疾病的發展進程。這一點,對于我們應對新出現的傳染病大流行是十分重要的經驗,比如艾滋病、禽流感、SARS、新冠肺炎等。
05
時間裡的中國人
[法]柯思婷·佳玥
北京三聯出版社 / 2020-09-01
在中國傳統中,“懂得等”比“讓人等”高明,而真正的掌控,便是每人對自己個人時間的掌控。對于中國人而言,時間既不是一支射向靶子的飛箭,也不是一個度量流沙的沙漏,而是流水。水有時會吞噬我們,但卻又承載着我們、懷抱着我們;它似弱實強,任何物事都無法阻止它奔流入海。
行走在時間裡的中國人,既緊張急迫又耐心靈活,他們在在快慢之間切換,在感情與理智之間切換,随時間之流流淌。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佳玥,通過自己切身的觀察和思*,通*與藝術、文學的連結,指出:中國人對待時間的智慧,或許是醫治西方人“時間病”的一劑良方。
06
現代信仰的誕生
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的信仰與判斷
[美]伊桑·H.沙甘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2020-11-01
現代信仰的誕生》極為出色地闡述了信仰如何在現代世界中占據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犧牲了宗教曾經享有的獨特地位,進而成為我們表達對科學、社會和神聖事物的判斷的基本範疇。
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種獨特的現代信仰範疇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關注的不是人的具體信仰,而是人們認為信仰是什麼這一更基本的問題。
沙甘向我們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斷、見解和感官證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興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知識——以及它與更世俗的認知方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個問題被迫公開化了。當敵對的教會為這個答案而戰時,每個人都聲稱信仰是他們*的财産,堅稱他們的對手是不信者。
沙甘對現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産物這一普遍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表明現代信仰既是對路德和加爾文的反抗,也是對特倫特宗教大會的反抗。他描述了異見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視為需要通過個人判斷、論證和争辯來證明的東西。
07
文明的地圖
張信剛
中信出版集團 / 2020-11-01
張信剛教授對“一帶一路”各區域的曆史、政治、文化有多年深入研究,并進行了實地考察與尋訪。他從絲綢之路的曆史變遷、地緣政治、文化脈絡等角度展開,從曆史與現實、國際與國内兩種角度深入剖析“一帶一路”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在他看來,“一帶一路”的提出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形勢變化、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也是對絲綢之路的曆史與文化傳承。
同時,他将其個人行走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體驗融入書中,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将一帶一路這一話題描述得生動且充滿趣味,我們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感知絲綢之路沿線的人口遷移、文化交融、地緣政治風雲、各國曆史淵源,以及當今國際形勢,更容易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的文化意義、曆史傳承和國際影響。
無論是對絲綢之路、文明變遷的宏觀描述,還是對大中亞、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單獨透視,這本書都堪稱曆史、文化的盛宴。
08
神話簡史(精)
[英]凱倫·阿姆斯特朗
重慶出版社 / 2020-10-01
凡有人類的地方,必有神話。神話是什麼,它是如何演變的,為什麼現代社會仍然需要神話?英國著名作家凱倫•阿姆斯特朗以優美而富有洞見的文字,簡明扼要地叙述了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近代西方大轉折時期的神話曆史。
從狩獵神話、農耕神話到洪水神話、創世神話,從蘇美爾神話、迦南神話到希臘神話、埃及神話、印度神話等,神話之于人類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舊石器時代,神話用于緩解人類因狩獵殺生而産生的負罪感;新石器時代,神話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循環往複、大地死而複生的規律;早期文明時期,神話反思秩序和混亂之間的争鬥;軸心時代,神話是聖哲們诠釋哲學的靈感之源,而先知們在與神話的抗争中創建了新的宗教;在近代,藝術家借用神話,為失落迷惘、遍體鱗傷的世界帶來新的啟示。
阿姆斯特朗旁征博引,融會貫通,将神話在不同文明中的演變娓娓道來,直指神話的神聖體驗和靈性境界;在條分縷析中矯正了我們對于神話的各種誤解,讓我們意識到即使在理性張揚的現代社會,神話仍舊是不可缺席的。
09
推特治國
美國的财閥統治與極端不平等
[美]雅各布·哈克,[美]保羅·皮爾森
當代世界出版社 / 2020-10-01
本書由兩位政治學家所寫,對于理解美國政治、理解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的選舉策略和治理邏輯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書中,兩位作者系統地梳理了共和黨的發展演變史,對于共和黨越來越右、越來越極端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于其迎合财閥、迎合右翼民粹主義所帶來的政黨困境進行了解讀。兩位作者同時指出,共和黨的政策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成為削弱美國民主制度的罪魁禍首,并對此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在2020年美國大選即将到來之際,本書的出版有助于讀者更好地讀懂美國,讀懂美國政治,讀懂美國民主。
10
把自己作為方法
與項飙談話
項飙 吳琦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20-07-01
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以大量數據和事實指出,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大包大攬的高福利民主制度已經不堪其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導緻内生動力不足和經濟增長乏力,必須依靠移民來支持;移民的到來和增加,因其文化和信仰的差異,不僅改變了歐洲的人口結構,而且憑借民主制度改變了政治版圖,因而産生所謂歐洲伊斯蘭化和歐洲人逃離歐洲的現象。
作者焦慮的是,不久的将來,西方将因此而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傳統西方文明最終将敗于伊斯蘭文明之手。故此,作者對西方的高福利民主制度、“政治正确”、文化多元主義和大政府主義展開了極為犀利和調皮的批判和嘲諷。難道西方文明最終需要寄希望于美國,指望美國拯救于水火?《美國獨行:西方世界的末日》将給你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一個審視西方文明複雜困局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