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10:19:23

中國古典神話的特色在于“人神混融”,遠古神話是否自成體系尚難考定,但從各部族原生的感生神話發展到以“帝系”為标志的華夏民族共同體神話,正體現了中國神話的基本體系及其演進建構的曆史脈絡。它完成于戰國晚期,将政統、道統和血統合為一體,成為華夏民族共同體确立的一個重要标志。兩漢之世,感生神話與帝系神話續有發展,其最大的特點是将政統、道統和血統以各種方式嵌入五行之德的德統之列,非但為帝系提供了先驗的結構原則,更為各種時勢政治提供理論合法性,直至魏晉已降這類活躍于政治舞台的學術漸次冷淡并重歸史學之列,标志着漢語世界古典神話的終結。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1

颛顼絕地天通

顧颉剛先生在《我的研究古史的計劃》中就說“古人心中原無史實與神話的區别,到漢以後始分了開來。”但“古史辨派”的研究,更多地希望将古史與神話分開,即所謂“用曆史的眼光去看曆史”、“用傳說的眼光去看傳說”,而他們真正傾力研究的,是将古史從神話中剝離出來,而非神話本身,所以他們更多還是被歸入古史研究行列。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2

古史辨

袁珂先生被認為是上世紀中國神話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主動放棄了西方神話的體系标準,主張所謂的“廣義神話”,并按照中國傳統的時間線索分為“開辟篇”“黃炎篇”“堯舜篇”“羿禹篇”“夏殷篇”“周秦篇”來呈現中國神話之體系,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但他所建立的這套體系,依賴的隻是“神話表述時間”而非“表述神話時間”,故其畢生貢獻隻是做成了一部寬泛的神話資料彙編,并沒有展現出中國古典神話的發展軌迹和基本特質。

戰國秦漢間編制完善的帝系神話,即以《大戴禮記》中的《五帝德》和《帝系》兩篇為基本框架、以《史記》前四篇本紀為權威史學定本、以五帝三王之血統與政統為主要記述對象的完整叙事。陳連山所謂的“神聖叙事”,其核心即在此,其合理性亦僅限于此。

《史記》中的《五帝本紀》以及夏、商、周三代本紀的開端部分,可以視為這一神話體系最豐富的表述。五帝中的黃帝、颛顼和帝喾,還充滿了神話色彩,像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與蚩尤的涿鹿之戰、颛顼的絕地天通等,都是公認的經典神話,即便帝喾這般無甚事迹可言者,也有“生而神靈,自言其名”一類的神異品格。後二帝堯和舜,則又非常人間化,其中關于舜逃避後母迫害的故事,帶有顯而易見的民間傳說特性,它是從《孟子》轉錄的,青木正兒在《堯舜傳說の構成》一文裡,就專門指出其中含有大量齊魯民間傳說的成分,而傳說在民間文學界通常被視為是神話的弱化表達形式。《夏本紀》大部分是在講大禹的事迹,它主要截取《尚書》之“虞夏書”篇章而成,不單有大禹治水這樣的經典神話,還有與臯陶、夔等百官在虞廷一殿為臣、共襄盛世的政治神話。而《殷本紀》與《周本紀》,則分别記錄了玄鳥生商、姜嫄履大人迹生棄的著名故事,也即各自祖先的感生神話。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3

史記一百三十卷

但《史記》本意并不是要成為一本神話集,相反,司馬遷非常刻意地将神話成分(所謂“不雅馴”之詞)消減到了最低程度,他的目的當然是要撰著一部“成一家之言”的通史,盡管某些神話因素無法全然割棄,但總體上毫無疑問是被視為曆史過程的。其中除了五帝三王依次接續而形成的政統之外,更強調了政統内部一脈相承的血統關系,即所謂“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号,以章明德”的萬世一系觀。此外,從對治水之後天下太平、熙熙雍穆的描述中,從“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類不絕于書的極端贊語中,也表達了道統的意蘊。先秦諸子中,除法家之外,儒、墨、道諸顯學都是曆史倒退論者,對于過去時代的完美想象,也蘊含着一種托古諷今的政治神話。故以完備的制度、高尚的道德、清明的政治為标志的遠古文明黃金時代,就被儒學占據絕對地位的後世主流知識界廣泛接受。

可見,這部分知識體系,既是神話的,又是曆史的。上世紀神話學界有一個主流命題是“神話的曆史化”,後來又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反其道而提出“曆史的神話化”。

既然帝系是被後世建構出來的知識體系,那麼它的建構曆程又有怎樣的軌迹可循呢?此間蘊含着豐富的學術命題,本文僅限于神話學範疇,認為從自為的各部族感生神話發展到建構的華夏民族共同的帝系神話,是中國古典神話發展史上最清晰的一條軌迹它代表了分散的原生神話向體系化次生神話的轉折,是原始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折,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原始神話的終結,故本文稱之為上古神話史的軸心轉折。

謂感生神話,即少女感應某種神奇力量無夫而孕生下神異後代這樣一類叙事形态,其神異後代通常被視為某一血緣部族的始祖。記錄最早也最有代表性的感生神話,當屬《詩經》中記載的商、周兩族的始祖神話。《詩經·商頌》的《玄鳥》篇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以及《長發》篇“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說的都是有娀氏女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商族始祖契的感生神話。周代始祖棄的感生神話見于《詩經·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姜姬。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苗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甯。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實覃實籲,厥聲載路。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4

姜嫄履大迹而生後稷

但是到了帝系神話中,以《大戴禮記》為标準,商族的始祖母簡狄和周族的始祖母姜嫄分别是帝喾的次妃和元妃,于是兩族的始祖契和棄也都成了帝喾的兒子,包括夏代始祖大禹,也是颛顼的後代,他們都可上溯至黃帝的血脈,從而制定出萬世一系的偉大譜系。這就将神秘力量的天帝改換成了人間之帝王,也就變相否定了感生神話。但《史記》出于“厥協”和“整齊”的動機,還是在帝系神話的大框架裡留存了商、周二族的感生神話,《殷本紀》中說:“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堕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周本紀》則說“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迹,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除了商、周兩部偉大史詩之外,夏族的感生神話此時也不遑多讓,而且夏、商、周三代始祖的感生神話,似乎存在着某種整齊劃一的對應關系,筆者根據原文提煉出“母系族源”“野遊地”“神奇受孕”“超長妊娠期”“剖坼生産”“産後神迹”六項母題,列表如下: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5

夏、商、周三代始祖的感生神話

正是由于與生俱來的時政文化介入特質,帝系神話雖在《史記》中得到确立和闡揚,完成了由感生神話而來的軸心轉折,但神話體系并未就此定局,終兩漢之世,帝系神話還有許多複雜的變化。

早在《史記》成書之前的戰國秦漢之際,就有兩種與五行相配的五帝學說流行于世了:其一是縱向排列的鄒衍“五德終始說”,其二是橫向排列的“月令”五方帝系統。它們都将五行之德對應于不同的“五帝”,其中鄒衍的學說尤其突出,他用五行相勝的法則來直接解釋人間帝王的政統更替,使得秦始皇和漢高祖都欣然樂從。

與司馬遷差不多時代的今文大儒董仲舒,鑒于漢興以來關于漢家“德統”的争論不休(張蒼等堅持水德,賈誼等主張土德),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篇裡,較早開始用五行相生原則來排列帝系。該學說中“以《春秋》當新王”的思想,實際則是認為孔子為漢制法,從中可以感知他将道統嵌入五行德統的強烈訴求。漢武帝之後,社會上又強勢流行漢家為帝堯後代,應為火德的新說,簡稱為“火德堯後”,這一學說集中體現于劉向、劉歆父子共同完成的《世經》之中,它根據《易·說卦》中“帝出乎震”的說法将太昊伏羲氏設為首帝,并以五行相生的法則将有史以來至于當今漢朝的帝運排列成了一個五行輪轉的完整系統,詳情不贅,其中突出現象是:在德統對應于政統的大前提下,又突出了德統與血統的對應關系,即以漢家“火德堯後”為例,提出了“同德統必同血統”的結構原則,天下永遠由五個血統來輪流統治,而非《史記》中建構的萬世一系的單一血統,難怪顧颉剛說:“《世經》之文是一元說的結束而五元說的開創。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6

五德終始說

至此,在五行理論占據絕對優勢的的基礎上,德統強力支持着政統,并一定程度上也籠括了血統和道統,帝系神話于理論和實踐兩面似乎都更趨豐富。相比而言,感生神話就顯得落寞許多。 而真正讓遙遠的感生神話經過結構性處理後全面複活的,則是另一種帶有更強神秘性的知識體系——谶緯。先前我們知道的感生神話人物,主要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禹、契、後稷,但在谶緯中,伏羲以來的所有帝王都有了“标配”的感生神話,列舉如下:

①太皞伏羲氏(木):

大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庖犧。(《詩緯集證·含神霧》)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7

華胥氏履大迹

②炎帝神農氏(火):

少典妃安登遊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龍顔,好耕,是為神農,始為天子。(《古微書·春秋元命包》)

③黃帝軒轅氏(土):

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郊野,感附寶而生黃帝。(《詩緯集證·含神霧》)

④少皞金天氏(金):

黃帝時,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白帝朱宣。(《古微書·春秋元命包》)

⑤颛顼高陽氏(水):

瑤光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生颛顼。(《詩緯集證·含神霧》)

⑥帝喾高辛氏(木):

未見。

⑦帝堯陶唐氏(火):

堯母慶都,有名于世,蓋大帝之女。生于鬥維之野,常在三河之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大形像大帝,常有黃雲覆蓋之,夢食不饑。及年二十,寄伊長孺家,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雲“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須鬓長七尺二寸,兌上豐下,足履翼,宿署曰:“赤帝起天下寶。”奄然陰風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既乳,堯貌如圖表,及堯有知,慶都以圖予堯。(《太平禦覽》卷八十引《春秋合誠圖》)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8

慶都感赤龍

⑧帝舜有虞氏(土):

握登見大虹,意感生舜于姚墟。(《七緯拾遺·河圖着命》)

⑨伯禹夏後氏(金):

禹,白帝精,以星感修己,山行見流星貫昴。意感栗然,生姒戎,文命禹。(《緯攟·尚書帝命驗》)

⑩商(水):

契母有娀浴于玄邱之水,睇玄鳥銜卵過而墜之,契母得而吞之,遂生契。(《古微書·詩推度炎》)

扶都見白氣貫月,感黑帝生湯。(《緯攈·詩含神霧》)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9

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

⑪周(木):

周本後稷,姜嫄遊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迹而生稷。(《古微書·春秋元命苞》)

太任夢長人感己,生文王。(《緯攟·河圖著命》)

孔子案録書,合觀五常英人,知姬昌為蒼帝精。(《緯攟·春秋感精服》)

⑫漢(火):

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後赤龍感女媪,劉季興也。(《詩緯集證·詩含神霧》)

相較于之前的感生神話,谶緯中這一系列的感生事迹,有以下幾個特點:

1、從伏羲到漢皇都有感生神話,其間帝王排列順序完全等同于《世經》,隻是忽略了閏統;

2、最古老的玄鳥生商、大人迹生棄等依然保留,而在《子羔》篇中出現的觀伊水生禹之類的神話卻不被提起,可見以《子羔》為代表的禹之感生神話應該是東周以後出于體系化而模仿商、周兩代創制的,并不具有持續影響力;

3.最關鍵的一點是,同德的感生方式必然大緻相同,即“同德統必同感生”。比如木德便都是履大人迹,這顯然是從姜嫄神話而來,但谶緯中特意加上“其地扶桑”的細節,扶桑為東方之木,《緯攟·春秋元命苞》說:“扶桑者,日所出,房所立,其耀盛,蒼神用事,精感姜嫄,卦得震,震者動而光,故知周蒼。”火德則必是感赤龍而生,這顯然是将劉邦的感生神話套用到帝堯和神農身上去了;土德則為樞星與大虹,在天象上均為土屬,《開元占經》九十八引《春秋緯》曰:“虹蜺者,鬥之亂精也。鬥者,天樞也,居中宮土位”;金德則使用“大星”(金星)和“昴星”(西方白虎之中星)水德尚黑,玄鳥生商故事正合适,還又制造出了“瑤光貫月”“白氣貫月”的神迹,因為月為太陰屬水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10

4、不光如此,感生神話在一些德命中還被擴展到更多層次,這裡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商、周兩代,不但有始祖契、後稷,還分别讓政權開端者商湯和文王也有相應的感生神話,因為别的德命都是本身即為帝王,政統與血統合一,而此契、後稷的感生僅發生于血統,故必須再及于政統。由此可見,雖然貌似同為感生神話,其實己經發生了質性的轉變,原生的感生隻是解釋血統的,谶緯的感生則更偏重于證明政統。二是像帝堯、漢皇的感生之母本人也是感生的,而且“血”與“赤珠”也都配合了火德征兆。

此後,正如顧颉剛所說:“造僞史而至于谶緯,己到了最高點了。從此以後,人們對于古代的事實,就整理之功多而創作之業寡了。”如果我們将這裡的“造僞史”改作“帝系神話”,這一論斷還是可以成立的。随着東漢政局的相對穩定,政府意志強力幹預到了文化領域,突出的表現就是白虎觀會議,“帝親稱制臨決”,形成了以《白虎通》為代表的官方定本,于諸多雜說中選取某種說法而予以固定化,比如五帝就放棄了《世經》的版本,重新回到《大戴禮記》的“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之說。此後私家著述像應劭《風俗通義》等也大體如是。

這類述而不作、彌縫前說的風氣尤其表現在經學著述上,此時雖然也有許慎《五經異義》之類對今古文家風予以界分的著作,而感生神話正被視為區分今古文的一個标志。

魏晉以降,雖然這類五德終始之說仍然時時現身于朝代更替之際,但或許人們對于禅讓之類的政治把戲看得太多太透徹了,知識階層更傾向于将已有的帝系神話體系回歸到較為冷靜的史學範疇。其集大成者,可以西晉皇甫谧的《帝王世紀》為代表。它雜糅前此諸說,從開辟以來曆數各世命曆,思路與谶緯相似,又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以“少昊、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三代以降不遑多論,顯然用的還是《世經》體系,卻又要符合“三皇五帝”的傳統格局,反而顯得左支右绌。

上古神話三皇五帝的含義(三皇五帝感生神話總結)11

古本帝王世紀

它又要彌合感生與帝系,故其文主要是各種學說的并置羅列,我們舉颛顼為例,據《初學記》轉引:

帝颛顼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幽房之宮,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幹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年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承金,位在北方,主冬。以水事紀官,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于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後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納勝墳氏女娽,生老童,有才子八人,号八凱。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九十八歲,歲在鹑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裡。

這裡說五帝皆姬姓為同血緣,顯然采自《大戴禮記》;“蜀山氏女”出《五帝本紀》;“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幽房之宮”等等則用谶緯感生神話;至于“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之類,則系為《五帝本紀》尋找合理主義的理由;其餘關于都城、音樂、年數、葬地、分野等等叙述,也不過是求全的拼圖而己。而其中自相矛盾、扞格難通之處比比,可見它已不像前此經學、子學那樣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原則,它隻是一部史學資料集,難怪被《兩唐書》置于“雜史”類别了,之後的《路史》、《繹史》之類大抵如此!

故兩漢之後,以《帝王世紀》為标杆,代表了中國漢語古典神話的終結。

參考資料

《古史辨》顧颉剛

《史記》司馬遷

《緯書集成》日本學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帝王世紀》皇甫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