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山西大院是我國古建民居的突出代表。在至今尚存的近1300處元、明、清時期的民居中,最精彩、最有價值的當數集中分布在晉中一帶的晉商豪宅大院。這些大院以其獨具匠心的設計,精雕細刻的工藝,構思巧妙的藝術才華成為我國古民居建築的瑰寶。它們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才能和藝術創造力,是中國古民居建築藝苑中的一顆顆璀璨明珠。讓我們再次來走進山西的一座著名的大院——王家大院,看看這座“華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的魅力。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裡處的靜升鎮,是曆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的宅院。這座至今已有 300多年曆史的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曆經雍正、乾隆、嘉慶,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建築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成了山西一座非常著名的大院,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
靜升王氏的祖籍在琅琊(今山東膠南一帶),後西遷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王氏族人王實從太原南遷至靈石縣;元皇慶年間,王誠齋又率家族遷至靜升村。清朝初期,族人興旺并開始經商,從做小買賣開始,資本日見豐厚,店鋪逐漸增多,艱辛漫長的創業之路積累了豐盛的物質财富。同時也因在清朝康熙年間,朝廷為彌補軍饷不足,頒布了捐納政令,捐納制度的實施又為商人擴充政治資本提供了最佳選擇。到雍正、乾隆兩朝,捐納更加頻繁,已成為商人入仕的快捷途徑。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王氏至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王正居等得益于捐納制度,從小買賣逐步成為豪商巨賈,開始了大興土木,營造宅第。到了清朝中期,王家由原來的平民百姓發展成為居官、經商、事農的綜合型名門望族。
王家大院選址于北傍高坡,南望開闊,高出平地約八九米的台地上,整座建築分布在黃土高坡上,盡顯山西建築的地形特色。現在開放的有三處:紅門堡、高家崖和王氏祠堂。西為紅門堡,建于乾隆年間;東稱高家崖堡,建于嘉慶初年。這些建築看着是堡,但又像是城,它背靠大山。若從高空中俯視,你會發現王家大院的整個建築排列是一個大大的“王”字。
東堡高家崖,有院落26個,東、中、西并列為六路。中間的三路院落為主院,西邊的兩路為書院和花園,東邊的一路為廚院。西堡紅門堡,共有院落28個,中間有一主幹道,貫穿着三條橫巷,與東堡院用一石橋相連,東西對峙,氣勢宏偉。現在對遊人開放的包括修複後的王氏宗祠,總面積已達15萬多平方米。王氏家族就在這塊黃土高坡上建起了一座可與皇宮一比的民間大院。
王家大院不僅面積大,其内部構造也很有特色,有獨到之處,建築内涵十分豐富。漫步在巷子和街道上,處處體現出古老的文化和曆史信息,值得我們去好好探索一番。王家大院與其說是一組民居建築群,不如說是一座建築藝術博物館。
它的建築技術、裝飾技藝、雕刻技巧充滿了我國古建藝術的精華,超凡脫俗的設計理念,鬼斧神工的建築技藝,别具一格的建築工藝,無不令人歎為觀止。大院内外,屋子上下,房間表裡,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建築藝術品。從屋檐、鬥拱、照壁、吻獸到礎石、神龛、石鼓、門窗,完美地展現了古代建築藝術的無窮魅力。造型逼真的雕刻藝術,獨具匠心的構思技巧,精雕細刻的室内裝飾,既具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具有南國建築的秀雅風格。
王家大院充分體現了晉商在漫長而艱苦的創業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富甲天下的财富,同時也創造了豐厚的晉商文化與獨特的商業人格,它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