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

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4 20:14:48

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夏本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大禹治水為何三過家門而不入)1

大禹治水是真實的曆史嗎

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夏本紀》

作為曆史悠久的古國,我國有着諸多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有的解釋了華夏民族的起源,有的則闡述了真實發生的事件。與此同時,神話傳說交相輝映又錯綜複雜,将真相與想象全部都包裹在了一起。

為了穿透曆史的迷霧,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曆史,考古學家始終都在為找尋真相而努力着。随着一處又一處的遺迹被挖掘出來,早已離我們遠去的曆史,也再一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大禹治水作為神話傳說之一,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幾千年前的那段沉痛災難似乎早已成為了華夏民族的烙印,而在傳說當中大禹為了治水曾三過家門而不如。

那麼這場曠世天災是否真的發生過,大禹又是否如此敬業呢?對于這些問題考古學家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遠古時期,一場泛濫成災的洪水

1999年我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人員來到青海,與青海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考察隊,開始着手考古工作。

之所以組成考察隊在青海開展考古工作,是因為這裡發現了一處距今約四千年的遺址--喇家遺址。

經過一番的挖掘之後,一個範圍約20萬平方米的區域被确定了出來,此處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活區域,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也逐漸顯露出來。

後來,考古工作人員在這裡發現了一隻扣在地上的陶碗,旁邊還有一隻雙耳陶罐,這一發現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具備了制作陶器的能力。

當考古人員拿起陶碗時,所有人都被扣在碗裡的東西驚呆了,因為在陶碗之下扣着的是糾纏在一起的面條,可見當時這裡的人們已經過上了相當不錯的生活。

這碗面條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堪稱是考古曆史上的一大奇迹,這碗面條也成為了最古老的面條。令考古人員不解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即便是扣在碗裡,面條也會很快腐爛變質并最終與泥土融為一體。

這碗面條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說明它是在極短的時間内便進入到了真空狀态,那麼這個地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才能讓面條得以保存呢?

随着進一步地挖掘這個問題得到了答案,同時也揭開了一段悲傷的曆史。

在考古人員的努力下,後續許多大大小小的完整人骨被挖掘出來,這些人的骨姿雖然各異,但都說明了一個問題——當時這裡的人們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洪水。

人骨當中有的是一位母親摟着一個孩子,孩子的頭紮到母親的懷裡,而母親則仰着頭似乎在祈求着什麼;有的則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家裡的男主人用身體将家人掩蓋在自己的身體之下......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洪水到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面臨這一巨大災難時,他們的生命也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這些人骨所展現的正是他們面對巨大災難時的最後反應。

與此同時,專家們還在遺址當中發現了巨大的溝壑,說明這裡曾遭遇過強烈的地震。很顯然,是洪水來臨之前,當地就發生過劇烈的大地震。

地震過後,多人幸存了下來,但他們仍然沒能逃過死亡的命運,大地震造成了山體滑坡,碎裂的石塊在喇家遺址上遊四十公裡處的河谷堆積起來,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石壩。

正是這些石壩阻住了黃河的去路,進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幾個月後湖内的水位暴漲最終沖垮了石壩。就這樣,兇猛的洪水在大山之中肆意橫行,再也沒有誰能阻止這場滔天大禍。

洪水襲來時生活在喇家遺址的人們,在天災面前顯得弱小而又無助,他們隻能祈求上天拯救自己,或者拼盡全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逃過這一劫,然而這些努力最終也沒能幫助他們從洪水中逃脫。

治水英雄的出現

話說,洪水在經過喇家遺址之後并沒有就此停下腳步,洪水的猛烈沖擊之下沿途的村落全都沒能幸免,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都失去了生活已久的家園。

肆虐的洪水使得位于山西的陶寺也沒能幸免,此地作為舜帝居住的地區,雖然比其他部落文明較為先進,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水同樣無能為力,毫無疑問陶寺也遭受到了極大地破壞。

為了治理水患舜派出鲧負責治理洪水,面對這場水患舜采取築壩的方式進行治理,希望能夠依靠堤壩維護陶寺地區的安全。

然而這一方法沒能根治水患,洪水一次又一次地沖垮了堤壩,百姓在一次又一次的築壩中喪失了信心。

九年之後,鲧因治水不利而被舜帝處死,處死鲧之後,他的兒子大禹接過了父親的擔子繼續治理洪水,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大禹決定采取疏導的方式來治理水患。

華夏民族的族人在大禹的帶領下踏上了治水的征途,他們跟随着大禹的腳步為疏導洪水而奔走。也是在治水的過程中,大禹曾經三次路過了自己的家門,但一次都沒有回去過。

根據曆史的記載,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貌的女子,每次丈夫路過家門時她都滿懷期待地站在門口,希望能與大禹短暫地相聚,卻又因害怕延誤治水進度而離開。

可大禹怕自己回家後,會不舍得離開妻子,因此隻能狠心地抛下滿心期盼的妻子,繼續自己尚未完成的大業。從這段傳說中能夠看到,大禹被塑造成為一個顧全大局而摒棄私情的領袖。

也正因為大禹起到了表率作用,跟随他的人們才會無怨無悔地追随他,直到水患徹底被根除。從治理水患到水患治理結束,期間一共持續了13年,13年間大禹一直在外奔波。

這樣公而忘私、民族至上的精神讓無數人為之稱贊,直至到了現在教科書上依然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宣揚着他民為邦本的高上品德與思想。

可惜的是,曆史并非隻存在于人們口口相傳的傳說當中,雖然這段曆史早已遠去,但考古學家總是能在存留下來的蛛絲馬迹當中找到曆史的真相。

治水帶來的權力

在考察陶寺遺址時,考古學家就發現了這段早已随風遠去的曆史真相,或許有些殘酷但很有可能這才是真實的曆史。

對陶寺遺址考察時考古學家發現,這裡出土了大量的玉石器、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等物品,說明在舜帝時期華夏文明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并且将其應用到了生活當中。

不僅如此,考古學家還發現這裡存在大量人為破壞的痕迹,也就是說這裡曾經發生過沖突,就連墓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根據一些專家的推測,大禹成為夏王朝的締造者,并非是由舜帝禅位而取得的權力。

至此大禹治水的真實過程也逐漸浮出水面,父親被殺害之後舜帝派大禹繼續治水,結果任務後的大禹心中萌生出一個想法:

父親因為治水失敗而被處死,自己如果不能夠成功治理水患,或許下場也不會比父親好到哪去。

于是乎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大禹認真地對水患進行分析,在想好治理對策後便開始帶領手下的人們開始對水患進行疏導,每天都過着“生不由己”的日子。

或許這時的大禹可能路過了自己的家門,但由于不敢延誤治水進度,亦或者也害怕有人在舜帝面前告狀,他玩忽職守因公廢私所以才沒有回家。

除了這樣一方面,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政變奪權。整個治水的過程中,大禹負責規劃引導洪水的路線,也正是在規劃路線期間他發現,舜帝無形中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

沿路中所有的村落,大禹全都有權讓他們遷移到其他地區居住,為治理水患讓出道路。而在治理水患時大禹還扮演了守護者的角色,群落雖然被大禹下令遷移,但都對大禹感恩戴德。

在這些人看來,如果不是大禹提前為自己做出規劃,自己的村子恐怕也會遭受到洪水的侵襲,就這樣治理水患使得大禹和各部落的首領建立起了聯系,威望也在這些部落當中越來越高。

俗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随着時間的推移,部落裡面的老百姓逐漸習慣了聽從他的命令。此時大禹再度從自己家的門前經過,為了體現自己的大公無私,他依舊沒有回家看望妻子。

看到大禹的表現,各個部落的首領再一次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故事的最後便是在衆人的努力之下水患逐漸平息,治理水患的過程中不停奔走的大禹自然成為了英雄,此時的他威望已經達到了頂點。

當時,大禹知道統一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便率領人們找到舜帝要求舜帝“禅讓”。不難想象,當所有人都對大禹感恩戴德的時候,作為領導的舜帝恐怕很難接受這個現實。

當大禹帶領人們找到自己時,舜帝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一場沖突自然在所難免,這也剛好能夠解釋為什麼在陶寺遺址中會存在人為的破壞痕迹。

正如韓非子所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一個人無論品格多麼高尚,當大權即将旁落之時垂死掙紮也在所難免,更何況在那個蠻荒的年代。

曆史并不像書本上所講的那麼大公無私,有一句話叫做“曆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史記》成書于西漢,距離三皇五帝與夏朝交接時期相差千年,其中的真假很難辯解。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禅讓聽起來很好,但這樣的做法聽起來才更像神話,曆朝曆代的皇帝有多人為了權力而手足相殘,哪有什麼皇帝願意主動禅讓。

就好似漢獻帝禅讓曹丕、李淵禅讓李世民,其實“禅讓”的背後都充滿着血腥政變,都是形勢所逼、大勢所迫,三皇五帝到夏朝的轉變或許便是如此吧。

當然,這場大洪水給許多人帶來了滅頂之災,也困擾了華夏民族許多年,但是它也成為了大禹獲得權力和威望的一次機遇,一場浩劫使得天下出現了統一的王朝,對後世華夏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