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學第一】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xiǎo)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開發自心的智慧,征聘良臣來輔佐,可以小有名氣,卻不足以感動大衆;誠懇請教賢達人,體惜幫助遠方人,可以感動大衆,卻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要想教化人民,改善風俗,必須辦學。
【教學為先第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è)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玉石不經打磨,不會變成玉器;凡人不經學習,不會懂得人道。因此古代的君王建國主政,都是從人道的教學開始。《悅命》上說:“始終牢記:學道為本。”就是這個意思吧。
【教學相長第三】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yuè)命》曰:“學學(xiào)半。”其此之謂乎?
雖然有美味佳肴,不親口品嘗,就不曉得它究竟美在哪;雖然有無上大道,不努力修習,就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所以,必須讀經學道,才知道自己道行不足;必須教書育人,才知道自己功夫差。知道自己道行不足,才能人自為師,自我教育;知道自己功夫差,才能人自為徒,自主學習。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悅命》上說:“學習和教育,各占對方的一半。”就是這個意思吧。
▲高下相傾,教學相長
【大學之道第四】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術(suì)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jiào)。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è)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yǐ)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古時候搞教育,家族有家塾,黨中有黨校,術中有武館,國中有大學。年年有新生入學,隔年有一次大考。入學後第一年,考察經書斷句技能和立志高下;第三年,考察敬業程度和合群能力;第五年,考察求學廣度和尊師境界;第七年,考察研讨水平和交友之道。七年小學畢業,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觸類旁通、堅忍不拔而又不違師訓的能力,達到要求就可以大學畢業,叫做大成。這樣,才能夠走出校門,進入社會,教化百姓,移風易俗,近邊人心悅誠服,遠方人紛紛歸順,這就是從“小學小成”到“大學大成”再走進整個社會實修實證的大學之道。《記》中有話說:“小螞蟻及時練習銜泥做窩。”就是這個意思啊。
【七大教倫第五】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箧(qiè),孫(xùn)其業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蔔禘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yù),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師生都得戴禮帽穿禮服,獻上祭菜,祭祀先師,表示尊師重道(一);然後唱誦《詩經·小雅》中有關君臣和睦的三篇詩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開始修煉為官之道(二);學生每天上學,都以鼓聲為準,打開書包,謙遜學習(三);教師則用戒尺教棍,整肅紀律(四);未經占蔔吉日舉行大祭,天子和朝廷教官都不能視察學校,好讓學生有大量時間順着自己的志趣從容地學習(五);教師要密切觀察進度,不主動灌輸,以保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由志趣(六);高年級學生請教老師時,低年級學生隻能陪聽,不能越級插問,保證學習按部就班不越級(七)。這七點,是施教的大原則。《記》中說:“不管學什麼,為官之道的修煉從如禮做事做君子下手,君子之道的修煉從立志遊志起步。”就是這個意思吧。
▲起跑線
【正業居學第六】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缦,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yuè)命》曰:“敬孫(xùn)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大學的教學,要求在适當的季節教适當的課程,課後和假期也有适當的自學内容。不會弓弦指法,就不能順手彈奏曲子;不學辭藻比興,就不能順口吟詩放歌;不懂整衣肅冠,就不能順心禮貌待人;不學遊戲六藝,就沒有樂和學習興緻。所以,君子對待學業,必須心懷大志,勤奮修學,有張有弛,寓學于樂。這樣,才能安心學業,親近師長,友愛同學,信守道義,即便離開了良師益友,也不會學壞。《悅命》上說:“恭敬又謙遜,适時又敏捷,修學效果就一定好。”就是這個意思吧。
【教法第七】
今之教者,呻其占(chān)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fú)。夫然,故隐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如今的教師照本宣科,教訓的多,責備也多,進度那麼快,不管人家能不能接受,管理做不到心悅誠服,上課做不到因材施教,教學方法違背人性,教學要求自然南轅北轍。這樣一來,學生就讨厭學習,怨恨師長,隻感到學習的辛苦,嘗不到學習的甜頭。即便全部學完了,也會很快忘得一幹二淨。教學無章法,原因就在這裡。
【興教四法第八】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xùn),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大學的育人方法,一是防患于未然,叫做早做預防;二是在孺子可教時就給予開導,叫做及時點撥;三是教學進度不越級,叫做循序漸進;四是相互切磋共同成長,叫做友好觀摩。有這四種方法,教育事業就能蓬勃發展。
▲這也是循序漸進嗎?
【廢教六法第九】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xùn),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yàn)朋逆其師;燕辟(yànpì)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出事了才手忙腳亂去禁止,抵觸情緒就大,難以湊效;學習的有效期過了才去學,再怎麼勤學苦練,也難有收獲;教法雜亂無章,學生就漫無頭緒,找不到下手處;一人獨學而沒有同修,就會孤陋寡聞;交友不當,就會違反師訓;惡習不改,就會荒廢學業。有這六大毛病,教育事業就會毀于一旦。
【善喻第十】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dǎo)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君子既懂得興教之道,又了解廢教之因,就可以當老師了。所以君子的教學工作,是慈心引導而不硬拉,熱心鼓勵而不打壓,精心啟發而不死灌。慈心引導而不硬拉,就讓人親近;熱心鼓勵而不打壓,就容易長進;精心啟發而不死灌,就獨立思考。能夠讓人親近、容易長進而又獨立思考,就稱得上是善于開導的明師。
【學者四失第十一】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生常有四種過失,做教師的必須洞察。人在學習的時候,有可能貪多求快,或者得少為足,或者掉以輕心,或者裹足不前。犯這四種過失,是因為心态不同。了解學生的心态,就能幫助他們補救過失。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發揚成績,補救過失。
【善教繼志第十二】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會唱歌的,會讓人跟着自己引吭高歌而情不自禁;會教書的,會讓人跟着自己潛心思考而身不由己。這種教師說話,既簡潔又明白,既精煉又豐富,一兩個比方就能讓人豁然開朗,真的是“讓人跟着自己潛心思考而身不由己”。
【至學為君第十三】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zhǎng);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此之謂乎。
君子看到求學難易的不同,就知道學生素質的高低,然後就能對機說法,因材施教;能因材施教,才能當老師;能夠當好老師,才能做官員;能夠做好官員,才能作君主。所以,所謂老師,就是學習為君之道。由于這個緣故,選擇老師不可以不慎重。《記》中說,“三王四代,最重師資。”就是這個意思。
【師道尊嚴第十四】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求學的門道很多,尊敬老師最難做到。老師受到尊敬,道門才有尊位;道門有了尊位,學生才會敬學。所以君王對待臣子而不以臣禮相待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情況是臣子擔任屍主代替死者接受祭祀時,君王不能把屍主當臣子對待;一種情況是臣子擔任君王的老師時,君王不能把老師當臣子對待。大學的禮儀規定,哪怕是給天子上課,老師也不能待在背南朝北的臣位上,就是為了尊敬老師。
▲君臣都以經典為師
【進學之道第十五】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yuè)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會學的,老師省心而效果加倍,學生反而感恩戴德;不會學的,老師費心而效果減半,學生反而怨聲載道。會問的,就像砍木頭,先砍紋理直順容易開裂的部分,再砍紋理糾結不易開裂的節根,久而久之,會終于相視一笑,問題迎刃而解;不會問的,就剛好相反。會答問的,就像撞鐘,撞得輕的就響聲小,撞得重的就響聲大,先讓學生放松,從容地提問,才能暢所欲言;不會答問的,就剛好相反。這都是進修的辦法。
【聽語第十六】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yù)乎。力不能問,然後語(yù)之;語(yù)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靠死記硬背來講課、問答,就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引起興趣,讓學生願意聽,然後才講。學生想問卻問不出來,這時候可以啟發啟發;啟發了如果還是不會問,可以暫時放下。
【君子三察第十七】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jī);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冶金高手的兒子,一定先學推拉風箱,把握火候;制弓巨匠的兒子,一定先學烘烤竹子,編織簸箕;訓練小馬拉車,要反過來,把小馬栓在車後,讓它跟着車子走。君子看懂這三種教學方法,就可以立志求學了。
【學官師親第十八】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古代的學者,善于比較事物的異同加以歸類。鼓聲不是五音,但是演奏五音不配上鼓聲,就不大和美;水色不是五色,可是調配五色不添加水分,就不夠燦爛;學生不是五官,可是政府五官不經過學習,就不善管理;老師不是五服,可是親族五服不經受師訓,就不夠親和。
▲治學與治世
【君子務本第十九】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君子說:“大德大聖,不會專領一職;大道大行,不會專用一器;大信大用,不必千金一諾;大時大機,不可死守一刻。”洞察這四大原理,就可以一心一意,守住本分了。夏商周三代仁王的祭川儀式,總是先祭河,再祭海。也就是先祭水的源頭,再祭水的歸宿,這就叫做抓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