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卓依婷 - 校園青春樂
蒜 蓉 枝
說起古早味零食,蒜蓉枝是大部分泉州人共同記憶裡的兒時解饞零嘴。就算各種零食日新月異地更替,也取代不了它的美味。
小火慢炸,金黃酥脆的麻花裹上蒜蓉汁,晾幹後會結成白色的結晶塊。鹹鹹甜甜的,一小包隻要10元,就能買到最簡單的快樂。
梅 花 酥
酷似蜂窩煤的造型,也有人叫它蜂窩餅。
小時候放學回家拿着零花錢,2毛錢1個就能買到,總喜歡掰斷套在手指上,像戴戒指一樣,一個個把它吃光!
炸 扣
在惠安、泉港一代最為盛行,形狀和餃子相差無幾的它,閩南話直譯“炸ò”,也有人稱它為“口酥”。
冰箱并未盛行的年代,總會把它裝在天花闆的“吊籃”上,下面鋪上面線,即吸油又防潮,能保存上半個月左右。
雖說名中帶“酥”,外皮卻堅硬十足,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掰開。内餡是花生和芝麻,咬上一口,口齒噙香,連鼻子呼出的氣息都帶上了甜味。
寸 棗
時至今日,它依舊是閩南人必備的過年零食。糯米粉捏成棗的形狀,裹上白糖,香香脆脆的,十分上瘾。
花 生 糖
經典的閩南味道,總是帶着一點甜。粘牙又嚼勁十足的花生糖,伴着清香的鐵觀音仿佛天作之合。
因為繁雜的制造工藝,如今很難吃到手作花生糖,愈來愈多的人采用機器生産,但也慶幸因此這份味道被存留了下來。
桔 紅 糕
吉紅,帶着美好的寓意,給予戀人最好的祝福,因此也有人稱它為“新娘糖”。
表面上一層薄薄的糯米粉,成了它專屬标志。嫩、香、富有彈性,吃完後有一股淡淡的金桔香味,口感清爽十足,甜而不膩。
麻 粩
相傳古代它可是進貢朝廷的貢品,素有閩南貢品之稱。香甜可口,入口酥脆松軟,雖有粘牙之感,卻回味無窮。
雪 片 糕
薄如書頁,細如凝脂,打開包裝紙飄散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味。
入口後,雪片糕立即在嘴裡化開,舌尖仿佛被花蜜親吻過一般,就算是現在,也是不少小孩的解饞零食。
麥 芽 糖
“摘下麥芽糖,熟透我醒來還笑着,開心的被黏手,我滿嘴都是糖果。”周董的歌裡如此形容麥芽糖,光是聽到早就口舌生津,浮想聯翩。
常見的麥芽糖如同膏狀,亦常被人們做成糖塊狀。因為它還有潤肺、去燥止咳的效果,就算吃多了也不怕被媽媽批評!
冬 瓜 糖
嗜糖如命的泉州人,連冬瓜都可以做成糖。甜絲絲的涼意掠過唇齒,讓人沉醉在糖分的世界。
米 糕
小時候,媽媽總會在過年時拿出一樣類似于扇形的糕點,而如今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了。
相似的替代品,裡頭包着芝麻餡,還是一樣的香甜,卻沒有了小時候的那份古早味。
豬 油 粕
撒了椒鹽的肉粕,不愧是老泉州人的零嘴,鹹香的味道在嘴裡蔓延開,仿佛一下子回到兒時在巷子裡,追着手裡拿肉粕的大孩子到處跑。
風 吹 餅
風吹餅是從潮汕來的美食,像草帽般大。又因其非常薄,薄得連風都可吹走,所以有了這樣的名字~
咬一口風吹餅,碎屑像泡沫似的在空中濺落,餅入口即化。中間夾着麥芽糖,味道極為巧妙。以前總會慢慢地舔着它,邊走邊吃,打磨放學後的時光。
三 合 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它可是富貴人家才能吃得起的象征。面粉、白糖、白芝麻、本地紅蔥頭制作而成,管飽且溫暖十足~
綠 豆 餅
作為泉州的特産,綠豆餅到如今依舊占據着一方天地。酥得掉渣的冰皮,裡頭是甜蜜綠豆餡兒,小小一個便可飽腹。
信 杯 餅
泉州人信奉神明,将糕點做成廟裡“跋杯”的信杯樣貌。在物質匮乏的年代,它可是最好的“幹糧”。
傳統的信杯餅隻用面粉與蔗糖制成,清甜可口。香氣似乎飄散在小巷、古厝的上空,總引得孩童口水漣漣。
馬 蹄 酥
馬蹄酥是許多泉州人童年裡難以忘懷的記憶,吃起來酥酥脆脆,無論是搭配花生湯還是面線糊,味道都是絕佳的。
剛炸出來的馬蹄酥,個個金黃蓬松,芝麻香與油香争先散發開來,讓人忍不住駐足。
滿 煎 糕
相傳清代的左宗棠在福建練兵時,将普通的煎餅加上蔗糖和花生,變成易攜帶的糕點,供士兵們充饑。
傳統煤爐上制作出來的滿煎糕,散發着濃濃的年代感。趁着熱騰騰的勁兒,打開元氣滿滿的一天。
菜 頭 酸
除了經典的釀制菜頭酸,還有獨門吃法,菜頭酸 高仔辣 花生碎,酸甜适口又帶着隐隐辣味,吃起來不會太涼。
仙 草 蜜
仙草蜜可謂兒時的“網紅奶茶”,總能看到阿婆推着三輪車沿街叫賣。
泉州燥熱的夏天,就算是大瓶也兩三口就吸完了!超有小時候的味道,帶着仙草的苦味,吃起來超Q彈,還有一絲絲的回甘。
童年的回憶總帶着點甜
也不知這份甜是古早味零食帶來的
亦或是懷念那個單純而樸實的年代
…
來源:泉州微生活(如有侵權,請聯系後台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