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在我,毀譽由人,蓋棺定論,無藉于子孫之乞言耳。
蓋棺定論指的是一個人死後,人們便會對他的是非功過做出結論,但有些人可能始終無法蓋棺定論的。比如說秦始皇,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他無疑已經是名垂青史。但從一個皇帝的角度來說呢?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其實曆代以來對他的功過評價都不一緻,甚至可以說是最有争議的皇帝,就連其長相都有不少學者為此争執不斷。但縱觀曆史評價,可以發現一件事,時間越久對秦始皇的評價也就越高,這是為什麼?
先來看看曆代的評價,漢年間,評價大多負面。比如說西漢名士賈誼曾這樣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這話可謂說得比較難聽了,不仁不義、暴虐,估計當時也沒有比這更差的名聲了吧。漢魏之際的王朗更是直呼無德之君,不過到唐中晚期,評價開始出現轉折。在一衆認為秦始皇是暴君的唐人中,柳宗元給予了一個相對高的評價: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明朝學者評價更高,後人常常将千古一帝冠在不同皇帝身上。
但其實這個詞,最開始就是用來評價秦始皇的,出自李贽。這個人有些不同,對于當時的人來說,他是一個以奇談怪論聞名的狂人和奇士。原因沒别的,李贽在一個封建王朝抨擊了孔孟傳統儒學、程朱理學,一度直言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一種醜态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數千年後,給予了秦始皇千古一帝、千古英雄的評價。
緊接着後來的章太炎、呂思勉、翦伯贊、魯迅、梁啟超等學者,都給予了秦始皇高度評價。其實原因魯迅先生已經點出來了,先生曾說,秦始皇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接着又指出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這裡給出了兩點,第一秦存在時間太短,後世為了讨好現任皇帝便對前任多加诋毀。
第二是燒書,秦始皇燒書這件事可謂是中外聞名,可大多人都有誤會。實用的書籍秦始皇壓根沒燒,坑的也是欺騙他的方士,騙他能長生,結果辦不到還要反過來罵人,誰不生氣?然而秦始皇重法、棄用儒家,最終導緻後世儒者對其厭惡,不巧的是後世沿用了儒家數千年。到了明朝,儒家的地位才逐漸沒那麼穩當,評價自然而然開始揭開真相。
就好比說,儒生們給他套上過一層醜惡的面紗,人們接受的隻有套過面紗的思想。便會理所應當的認為,秦始皇就是無德之君,可當有一天,人們接觸到了新思想呢?新思想啟發他們自主認知,人們開始嘗試着揭開這層面紗,是好是壞自然也不會再由儒生們說了算。當然,這也是秦始皇确實有偉業,否則不會就連向來持批判态度的魯迅先生都給出這樣的評價。
統一六國、征百越、擊匈奴、開北疆、拓西南、修長城、确立後世沿用兩千年的制度、統一思想文化、修直道等等,這些事随便拿兩件放一個皇帝身上都是了不起的。所以也不怪乎秦始皇的評價随着時間越來越好,畢竟祖龍魂死秦猶在,其功績是永遠無法抹去的。罵了兩千年,也該還一個公正的評價了。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封建論》、《秦政記》、《後漢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