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鄭晉鳴劉已粲
南京溧水區,距離主城60公裡。這60公裡曾是城與鄉的距離,是經濟先發與經濟薄弱的差異,是人才吸納和人口外流的對比——這60公裡讓溧水長期被冠以經濟“後進生”的帽子。
近年來,溧水這座“南京後花園”後發趕超變成南京的“發展主戰場”,全區生産總值從2015年的57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852億元人民币,實現經濟增長“三連跳”。在江蘇省2019年度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溧水綜合指數在全省63個郊區(縣、市)中位列第三,一舉邁入全省區縣第一方陣,成為經濟發展的“排頭兵”。
如今的溧水處處活力湧動,氣象萬千,正在成為大城市郊區發展的生動樣本。
位于南京溧水區的長安新能源汽車基地資料圖片
“梧桐栽好鳳凰來”,把“穿城而過”的資源留下
一個百億級項目從簽約到投産需要多久?一份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辦結需要多久?一個區三年左右時間能夠集聚多少家外資企業?一個區在全國百強區中連續超越近20位需要多久?
溧水區委書記薛鳳冠給出了答案,分别是9個月、20個工作日、80多家、4年。
溧水速度,有目共睹。表面看來,溧水似乎非常幸運,常常出其不意制造驚喜,每次“下注”都是赢家。然而溧水不是沒有走過彎路,這份幸運是“越努力越幸運”。
早在2005年,幾經審時度勢,溧水确立了“工業立縣”的發展方針。打那時起,原先僅有3平方公裡的溧水經濟開發區迅疾地擴張。為了把經開區變成項目來了就能入住的“高級賓館”,溧水投入了大量資金“鋪床疊被”。
2013年,溧水撤縣設區,區委區政府當機立斷,提出将新能源汽車産業作為全區第一産業予以培育,并在開發區先後規劃布局10平方公裡建設統一規劃、招商的新能源汽車專業化基地。彼時新能源汽車産業前景并不明朗,在溧水,僅有的産業基礎是一家重組之後的南京金龍客車。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溧水懷抱破釜沉舟之心。
幾年過去了,比亞迪、開沃、長安等6家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相繼落地,以意大利布雷博、美國康邁、深圳欣旺達為代表的1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紛紛進入,溧水集中了南京市80%以上的新能源大客車産能和7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能力,年産值近400億元,成為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
“幹事創業,不問西東。”這是溧水幹部常常念叨的口号,幹新能源汽車産業如此,創臨空産業同樣如此。
2017年9月,溧水啟動大通關基地建設,宣布引進最先進的航空物流及綜合服務運營模式,真正實現“快進快出”。
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溧水西北端之間,橫亘着秦淮河水,原本到河對岸需繞行半小時。2018年,曆時兩年半斥資兩億元的溧水橋竣工,一橋通南北,祿口機場和大通關基地之間的車程被壓縮至5分鐘。
大通關基地建設吸引了紅土航空江蘇基地、京東電商産業園、寶能臨空物流華東總部等30多家臨空産業項目。“溧水臨空産業年均産值增幅超過20%,預計2025年突破千億,成為繼新能源汽車産業之後,溧水經濟的新增長極。”溧水經濟開發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賈晨介紹。
“梧桐栽好鳳凰來。”時光彈指而過,曾經從溧水“穿城而過”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漸漸留了下來,幾經沉浮的溧水終于形成了以新能源、大健康、臨空三大千億級産業,智能産業以及其他産業為主的“3 1 X”多元産業集群。
智慧 健康,讓“城市大腦”謀篇布局
“一屏感知”全區河流水庫水位信息、“一鍵上傳”為城市治理“找茬”、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市區公共區域免費WiFi實現全覆蓋、“一件事”一窗受理當日辦結……這是近年來溧水實施信息化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的成果。
走進溧水區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全區13條主要河流和85個中小型水庫的水位信息、17個泵站運行狀态、150輛公交車運行情況,在一張大屏上實時展示。這得益于溧水整合公安、城建、交運、水務、城管、氣象、公交7個部門平台系統,接入全區公安智能交通和雪亮工程視頻資源7000多路。
溧水區智慧辦主任章麗坤說,目前溧水已初步建成“城市大腦”基礎架構,彙聚了43個部門的近3億條數據;整合接入網格巡查、市民熱線、網絡訴求等多個民意表達渠道,對接60個職能部門、8個鎮街、113個社區的工單處置。
在溧水國家極限運動館,滑闆運動員時而如風馳電掣,時而騰空躍起,洋溢着青春的朝氣。在館内,記者看到與運動、健康相關的人工智能體測、健康管理、健康飲食、農副産品生産和營銷升級等諸多細分産業正風起雲湧。
運動帶來的是一個巨大的健康産業鍊。以“健康溧水”為統領,溧水在城市建設、生态提升、公共服務完善、産業發展上協同謀篇布局,積極打造大健康産業。
總投資18億元、列入省重大項目的江蘇省康複醫院于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建成後将成為世界領先、全省首家規模化康複醫院。緊鄰江蘇省康複醫院的是總投資25億元、6月底開工建設的南京市頤養中心,這裡将打造成為全國養老綜合服務示範新标杆。在頤養中心内,鼓樓醫院老年醫院已經簽約入駐。與此同時,寶能集團投資160億元的寶能國際健康城、總投資150億元的綠地·中國中醫健康養生示範區項目也正在加快建設。
與健康産業同步,溧水的健康事業也取得新突破:縣域醫共體列入國家試點;智慧醫療建設通過全國互聯互通四級甲等評測;近三年累計投入50多億元,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全域三類水質;建成城市公園14座、健康綠道1350公裡,構建起“3分鐘到社區綠地、5分鐘上健康綠道、10分鐘進公園”的城鄉環境體系……
成功“逆襲”,靠的是敢于拼搶和精準高效
溧水一甩往日“後進生”的貧困帽子,成功逆襲,靠的是溧水人敢于趕超的拼搶意識,更是溧水人對經濟的深刻洞察,對自身條件的高度自信。
溧水人有理由自信,溧水的所有産業、任何項目,都是“三城一園”(樞紐新城、産業新城、康居新城和都市田園)大棋盤中的棋子。謀篇布局心中有數、山水整治一新、産業向中高端挺進、康居已有現實模樣……正因為有這樣的大局大勢在手,才有了溧水每一次落子的看似輕松自如。
經常有基層幹部抱怨用地緊,表示如果土地指标夠用,發展就能“上去了”。可見,用地空間富足常常被視為後發地區的天然優勢。薛鳳冠介紹,溧水的林木覆蓋率全省第三,生态空間占55%,開發區域隻占15%,其中12%已在過去幾十年用完,剩下的3%一定要用好用足。早在2016年,溧水在全市率先構建“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以畝均稅收、畝均銷售收入、單位電耗稅收、單位能耗銷售收入等畝均核心指标為标準,對全區工業企業按類型分别制定評價指标和計算權重,按分值高低将企業劃為四檔,從項目申報、土地使用稅等12個方面推進實施資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對綜合評價首檔企業加大支持,對綜合評價末檔企業依法依規實施整治倒逼,推動低端落後企業退出。如今,已處置低端落後企業51家,盤活低效閑置土地1257畝,另外完成土地增減挂鈎3400畝,為溧水未來幾年發展騰出了空間。
在省内率先出台“容缺受理”辦法,率先實現“多規合一”,探索集成審批、一網通辦……江蘇省編辦主任俞軍認為,近年來溧水區紮實推進“放管服”改革,在企業開辦、不動産登記、施工許可辦理等方面基本實現“1120”目标(1天開辦企業、1天完成不動産登記,20天辦結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走在了全省前列。
諸多“率先”的背後是政府運轉的精準高效。每周一政府例會,各部門各街鎮把問題上報,誰想節約路上時間就視頻連線,當場讨論,當場拍闆。
溧水區晶橋鎮有條穿鎮而過的新橋河,曾經作為兩岸企業的排污通道,是遠近聞名的黑臭河。2006年,整治開始,光搬遷污染企業就花了6年時間,最終使得新橋河的水質從劣五類提升到三類,而恢複良好水生态的晶橋也因此成為“健康溧水”的核心打造區,如今已有寶馬體驗中心、省淡水研究所等項目落戶。
15年前,溧水主政者感歎,哪一天“離鄉背井”的溧水人能在家門口賺錢就好了。現在,不僅外地務工務農人員大批回歸,流入溧水的大學生數量遠高于流出量,3年淨增高素質人口5.6萬人。
高素質人口的大量流入是地方發展最有力的證明。而今,溧水已集聚7所高校,長三角首個“沒有圍牆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新校區和農業科技創新港等9個龍頭性、引領性重大項目簽約落戶。與此同時,南京農業大學作物表型組學研發中心、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家級研發平台和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正加速集聚。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8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