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燃盡,就隻剩灰燼零落,沒看過的人隻能從觀衆口中道聽幾分,而火樹銀花究竟多美,目睹者漸漸忘記,旁聽者無從尋證,久而久之便成為書頁裡的故事、故事中的争執、争執外的唏噓,真真假假都已模糊不堪。
人亦如此。
一說起“多疑”、“枭雄”,大部分人可能脫口而出便是曹操,這個答案簡直不需要遲疑,脫口而出。“多疑”宛如一個人設一樣被深深烙印在這位“枭雄”身上,是很多人對他先入為主的印象。可世人大多都隻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曹操為何會是一個多疑的人?
如今我們隻能從虛實皆存的前人遺冊中去知曉魏武生平。他出生官宦世家,祖上三代都是重臣高官,身世顯赫;他自幼機警,弱冠便舉“孝廉”為“郎”;黃巾亂起,他平定有功;刺殺董卓,他膽量過人;三戰呂布,次次全勝;“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有勇有謀;讨伐袁紹,官渡之戰他以少勝多傳千古佳話;争烏桓、謀赤壁、平涼州、對孫權,他一手創建曹魏。
他參戰無數,勝敗皆有,卻有敗笑勝哭的轶聞,行軍打仗,紀律嚴明,割發代首;治政,他懲辦豪強、唯才是舉;治民,他勸課農桑,行“屯田制”,興修水利。而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戰前無懼,還滿懷詩意的才子,文學造詣頗高。但終究,他在孫權擒殺關羽、得荊州後還軍洛陽,病逝于歲暮六十六。
看下來,曹操一生多有功德,可背負的罵名也不少。殺呂伯奢一家,誅許攸、孔融,屠城,殺華佗,設疑冢等等。因為猜疑一事沾上的血腥不可謂不少,任何一件都可以被正義者拿出來口誅筆伐。可歸根結底,曹操生性如此多疑究竟為何?
由曹操生平可知,少時他“任俠放蕩”,幾乎是個纨绔子弟,到後來平定黃巾起義,可以明白的是他确實是有濟世之懷的。他設計刺殺董卓,事迹敗露,換做常人可能當時就驚慌失措了,而曹操急中生智、借口逃脫,卻也一路遭有追殺,可以說是驚弓之鳥。
當他逃到呂伯奢家,可以暫緩一口氣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思考,本就草木皆兵的一個人,對周圍環境變化的警惕性肯定高于平常,風吹草動都可能引起猜忌,更别說霍霍磨刀聲、生人的私語聲,至于途中遇到回家的呂伯奢,曹操也殘忍殺之,可是,如果說呂伯奢可能是去報官的,這樣的“陰謀論”似乎也有丁點道理。
我想刺殺董卓一事可能對曹操造成了影響,無論是董卓發覺刺殺還是一路逃亡,都或多或少讓他了解到,世道艱難,要如履薄冰。在我看來,這件事是曹操多疑性格的伏筆。
後來曹操出征兖州,父親曹嵩死于找他的途中。《世說新語》這樣記載,陶謙秘密派數千騎兵追殺毫無防備、甚至還以為是援軍到來的曹嵩并殺死曹嵩一行人,晚到的應劭未能完成曹操的任務,心生懼怕,背叛曹操投降于陶謙。一次行軍,失去父親,這對于“舉孝廉”的曹操怎能不是一件悲痛欲絕的事情,更有護駕不力的屬下竟然叛逃!
而在同年張邈以及自己好友陳宮竟然倒戈向呂布!常人受到一次背叛尚且會對整個世界失去信任,更何況曹操在自己尚未穩足時就遭到兩次背叛!我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不得不去“多疑”了吧。
再之後的官渡之戰,曹袁一戰持續了八月之久。對戰前期曹操雖然有出其不意制勝的時候,但由于兵力懸殊,久戰之下曹操至少有兩個月處境十分艱難,而對戰期間,劉備叛逃袁紹,董承等人也密謀誅殺曹操,事洩,被曹操殺掉。
以少對多的戰役勝利本就難求,更何況外敵強勁,内部竟然有叛亂之人,曹操最後能打赢這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實在令人佩服。戰後,我想他也不得不去思考何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概是要想“用人不疑”,必得先多“疑人”,才好保證可靠性,才是于己有利。若我是曹操,我定會更加“多疑”。
至于錯殺華佗,便是他“多疑”最盛的表現吧。但若把自己放在那個時代,是非也難說。衆人皆知那個時代,是感冒都能緻死的時代,人命輕賤而脆弱。曹操身處高位,見識難道少嗎,皇宮的禦醫難道少嗎,但割頭治病确确實實是當時荒謬得不能再荒謬的醫法,即便是曹操也不能不疑。
況且在醫術較為發達的今天,做個開顱手術都有較大風險,更遑論華佗僅用粗鐵制造的醫療用具呢?在本已多疑的曹操眼裡,友人叛變的多了去了,即便是醫者仁心的大夫,提出這個荒唐辦法,目的究竟是治病,還是害命呢?
對屬下“料事如神”的誇贊,曹操答“但更事多耳”,不過是經曆的多罷了。無數次戰争與背叛,親友的離去,絕地求生,累積形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一言以蔽之,不過“更事多耳”。
但你要說他多疑,生擒了背叛過他的魏種,他卻說了“唯其才也”;對關羽明知放虎歸山,卻依舊讓他離開;畢谌忠孝難全,他說“可去”,去找老母;搜袁紹舊營得屬下與其私通的書信,曹操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衆人乎?”說他多疑,可魏國境内,他确确實實是當了好政。
也許其實君王大都多疑,而曹操并不隐瞞而已。能寫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這樣詩句的人,你不能無視他的胸懷和真性情。
當一個在史海翻起過浪潮的人與世長辭,他傳奇性的一生就将如标本般被刻印在紙上,旁人筆下的籠統字眼将成為蓋棺定論;等到時間足夠長,後人再撿起這些字句來追憶,誰能明了第三視角下的人物是否真有這樣的思想和性情?代代相傳的故事裡那人也有了鮮明特點,隻要一提及宛如“人設”般的詞句,人人都異口同聲。
曹操的“多疑”,是不是也可能是後人給的“人設”呢?
參考文獻:
《 三國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