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咨詢就是做人。
咨詢師尊重每一個個體,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多樣性,這何嘗不是我們為人的基本品質?人際間的多少沖突,都是由于不尊重,想要控制對方所緻。
2. 越是專家,咨詢效果可能越差。
咨詢師要學習專業的咨詢知識,要洞悉各種“問題”的本質,要成為專家。然而越是專家,越有可能變得自以為是,越會教導來訪者如何如何去做。越是教導,咨詢效果越差,影響對方改變的可能性越小。
3. 來訪者才是真正的專家。
每一個個體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每一個來訪者對自己的情況了解得最清楚,每一個改變都發生在也操控于來訪者本身。咨詢師隻是一個助手,一個助推器,來幫助專家專業地解決自己的困惑,專業地過好自己的生活。
4. 沒有什麼比來訪者的隐私更重要。
隐私是來訪者的權利,是咨詢師和來訪者共同解決“問題”的安全空間。沒有經過來訪者書面同意的咨詢記錄,即便将來訪者名字改成化名,也不得公之于衆。經過來訪者同意的,在發布于各自媒體平台之時,也要加上适當說明,是否采用化名也要和來訪者達成一緻。
5. 理論是為了從根本上更深地理解“問題”。
理論或許不能直接幫助來訪者建立“正确”的目标,但是可以引導來訪者更深地認識自己和“問題”的本質。理論同時還能幫助咨詢師選擇最佳的咨詢技巧,最終促進和來訪者一起解決“問題”。
6. 太多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
好的咨詢技巧是達成咨訪目标的關鍵,然而技巧用的太多,反而會矯揉造作。技巧更應該是達成目标的小徑上每一個曲折點的連接器和潤滑劑。沒有技巧也能達成咨訪目标,娴熟的技巧也可能看不出任何技巧的痕迹。
7. 沒有相似的經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真誠和好奇。
沒有自己的孩子并不代表不懂和教不好孩子,沒有相似的經曆也不意味着你不懂來訪者和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咨詢。相反的,沒有相似的經曆,可能更容易幫到來訪者,但前提是咨詢師要保持真誠和好奇。真誠地向來訪者表達自己沒有過TA那樣的經曆,并好奇地問來訪者什麼樣的經曆對TA産生了現在的影響。有過相似的經曆,可能會自以為是地誤解,或者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強加在來訪者身上。沒有過相似的經曆,真誠和好奇可能更容易讓來訪者在讓咨詢師了解的過程中,宣洩了自己的情緒,同時更深地認識了自己和“問題”。
8. 咨訪關系是一切咨詢的前提。
沒有好的咨訪關系,咨詢目标的建立和達成、理論和技巧的運用、咨詢過程的推進等等都将是空談。好的咨訪關系是咨詢順利進行和目标達成的前提和催化劑。咨訪關系不能超出其邊界。
9. 答疑并不是專業的咨詢。
咨詢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互動的過程中,咨詢師引導來訪者自己找到答案。咨詢師若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給提問的求助者答疑,便是在教育,而非咨詢。咨詢師可以回答求助者的問題,然而更應鼓勵求助者“來訪”,不論是線上或線下,有現實的互動才能幫助來訪者自己解決“問題”,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10. 咨詢師并不是也并不需要成為聖人。
咨詢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咨詢師也隻是一個普通人。咨詢師能夠幫助來訪者解決的“問題”,或許自己也有解決不了的時候。咨詢所需要咨詢師具備的,是一顆樂于助人的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而不是先成為一個聖人。
11. 咨詢師必須是一個終身學習者。
沒有什麼理論和技巧是一招學成就終身受用的,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在随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過去的理論和技巧總會有不适用和過時的時候。咨詢師必須緻力于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最新的咨詢理論和技巧,用最專業的方式方法幫到來訪者。
12. 咨詢就是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和教育學一直以來就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系,甚至很多心理學家都同時是教育家。心理咨詢是幫助來訪者解決困擾他們的“問題”,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二者有異曲同工之處。然而,咨詢是一個來訪者主導的過程,咨詢師是一個助手和支持者。相比之下,當今的教育并沒有完全以學生為主導,而但凡好的教育成果,都與學生的自主性有着莫大的關系。作為一個在教育行業工作近10年的人,我以為,咨詢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系“小四咨詢”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歡迎關注“小四咨詢”公衆号預約公益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