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無論是豆腐腦的甜鹹黨,還是粽子的葷素之争,都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派。而在同一片燕趙大地上,對于河北特産美食——驢肉火燒而言,也出現了為數少見的兩大派别,參與燕趙大地兩派之争的群體,卻是來自大江南北的食客們。
河間驢肉火燒vs保定驢肉火燒
甭管什麼地界,隻要開了一間河間驢肉火燒,用不了多久,旁邊就會挂上保定驢肉火燒的牌子。二者相争,你來我往,争鋒相對。究其源頭,則要追溯至明清年間。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源地為保定市徐水區漕河鎮。相傳,宋代時漕河驢肉興起,到明清時漕河一帶人士便一改食馬肉的習俗,僅食用驢肉。驢肉價格低廉,人們專養驢食用。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裡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好的小驢肉,就成為了聞名遐迩的當地特産名吃。
而提到河間驢肉火燒,就不得不說兩部18年火熱的電視劇《延禧攻略》與《如懿傳》中被網友戲稱為“大豬蹄子”的乾隆。
乾隆與河間驢肉火燒
乾隆帝酷愛出巡遊曆,尤喜江南風俗。而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一次錯過住處于農家留宿,農戶當然要為皇帝燒制佳肴,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層次松軟的火燒裡,乾隆吃後連連稱贊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一首: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面似紙張。做出火燒加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為此乾隆還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河間乾隆行宮及手書禦碑均有史料記載,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即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一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着一段和紳寫詩來表達火燒的外表就和清朝女人每天打磨的指甲一樣薄如蟬翼。
“兩大派别”的區别
從外形來講,保定的驢肉火燒以圓形為主,河間驢肉火燒則多為長方狀。兩地火燒外形的差異緣于做法的不同,河間的火燒是面上抹油後抻成長方形,然後左右向中間折兩次,用面杖擀薄再烙;而保定的火燒則是面上抹油後揉成像小饅頭一樣的圓球狀,用一圓木一壓再烙。
圖為保定驢肉火燒
驢肉的區别是這兩種食品的最大區别,同時也是本質的區别。首先,從原料上來說,保定的火燒選用的是太行驢,河間的火燒,驢肉選用的是渤海驢。
圖為河間驢肉火燒
其次,從做法上講,保定的驢肉為鹵制,河間的驢肉為醬制,這一點決定了兩種食品口味上的巨大差異。河間的驢肉因為是醬制,所以在加進火燒的時候是涼的,伴着剛出爐的火燒的熱氣,吃到口中外酥裡嫩,燒餅本身的味道混合着醬制驢肉特有的香氣,令人口齒餘香。而保定的驢肉是熱騰騰的,帶有老湯鹵汁的淳厚味道。
日星月異,無論是河間驢火還是保定驢火,都是咱們河北人在外地濃濃的鄉愁。現在不僅僅是驢肉火燒,連三歲小孩都會說的一句諺語,“天下龍肉,地下驢肉”可謂是把全驢宴帶向了世界;驢舌、驢蹄、驢肚、驢心.......全身上下無不是饕客們的最愛,脆滑筋道,口齒留香。甚至許多食客為了吃到此等美食,真空快遞,運送他鄉!
可無論時代怎麼變遷,我還是想在傍晚的街頭,一家昏黃燈光的老店,來上兩三碗鮮白翠綠的驢雜湯,剛打好的火燒配上鮮切的驢肉加上軟糯焖子和脆生的尖椒,三兩好友在推杯換盞中結束漫長而辛勤的一天。
注: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