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華媒國際推出“華夏風範”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國城市文化。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于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
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
而且從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标志。
傳說故事
古時,龍沒有角,也在地上生活,它很想成為萬獸之王,取代老虎的地位,
但是,龍又覺得老虎太威風,怕被人看不起,
于是,蜈蚣就給龍出主意,讓龍去借雞的角,但是雞堅決不肯,
于是,龍就說自己若是沒有雞的角回到陸地就得死,雞這才不情不願地把角借給它。
龍和老虎為了争萬獸之王的位置都來到了玉帝面前,請玉帝做主,
玉帝便決定讓老虎管理陸地百獸,龍作為水中的王者,統領水族,它們都能成為生肖,龍的位置要落後于虎的位置。
但是,龍卻變卦了,因為害怕水族看不起它的長相,它不想把角還給雞,一頭紮進水中。
公雞見龍不還角,氣得滿臉通紅,也遷怒于蜈蚣,蜈蚣吓得從此鑽進石縫中。
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公雞的臉總是紅的、蜈蚣也難得爬出地面,
公雞見到蜈蚣總是一口一個吃掉,并且總是在喊 :“龍哥哥,還我的角”。
而龍呢,再也沒有到陸地上來了。
象征意義
雖然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但中國人對它卻是又敬又怕、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龍的地位之高,任何動物也無法與之比較,
中國人心中,它是一種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神物。
帝王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百姓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人們發揮出無限的想象力,将龍說得神奇而偉大,
把各種動物的形象聚于龍一身、有獸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靈性,
并創造了許多龍的傳說,這些傳說經過民間的加工和文人的潤色後,更加令人神往了。
人們敬龍、愛龍、的心理更升華為一種崇拜。
也許,這也是龍成為生肖的文化因素。
淩晨7——9時(“辰時”)。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于是辰時屬龍。
龍與皇權
龍與皇權挂鈎的曆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
在傳說時代,有着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
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泛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鲧去治水。
鲧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
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裡的守護神。
天帝惟恐鲧會複生找自己報複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
派了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是天上的“刀斧手”吧,拿着寶刀下界啐鲧之屍,
當吳刀剖開鲧的肚腹時,突然從裡邊咎出一條虬龍,長着一對尖而鋒利的角,
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鲧的兒子--禹。
禹繼承父志,終于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
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禅讓給了禹,
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曆史依據之一。
劉邦的母親劉媪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
他少有大志,一次行走在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
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
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
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隋炀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遊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
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
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制成,故名。
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
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
《華夏風範》平台由縱橫華媒國際發起打造,緻力于向全人類闡釋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産、中國城市文化底蘊、中國人民精神特質、中國經濟社會力量、中國智慧與自信的優秀文化,為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人類發展與進步做出貢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