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的老爹叫孔纥,他有兩個兒子,孔丘是小,後人管他叫“孔老二”。
孔子年輕時就熱愛學習,他的願望是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很懂奴隸制那套典章制度和禮儀,在奉周禮為尊的春秋時代很吃香,于是順利進入魯國政府做了禮儀專家。
時間不長,孔子因為政治上的主張,得罪了魯國的多方勢力,混不下去了,隻好跳槽去别的國家為自己的抱負尋找出路,就這樣,他開始了著名的周遊列國。
遊了十三四年,非但沒有什麼成績,還吃了不少虧,這時他發現外面晃蕩也沒啥意思,于是回到了魯國首都(山東曲阜)。還自己開培訓班教學生,從此之後,他不再熱心政治,專心教書,行事作風也不象以前般犀利,變得和藹起來,再後來就變成了今天的孔聖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铎”,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别的大祀。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在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緻用”,将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
孔子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别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衆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