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點擊星标
收藏我
元
宵
節
快
樂
!
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
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人眼裡,過完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年才算是真正地過去。
元宵節由來
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據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将元宵節确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隻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 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朝初受到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稱元宵。宋以後也稱燈夕。進而到了清朝,就開始稱燈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古代,是屬于“有情人”的日子。這一天,平時隻能“家裡蹲”的女孩子們,也終于能在黃昏後走上街頭,看看花燈,也看看心儀的男生。運氣好的話,或許就是“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節日習俗
吃元宵“元宵”最早叫“ 浮元子”,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鬧花燈 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後,曆代燈火之風盛行,并沿襲傳于後世。正月十五晚上,大街小巷挂滿各種燈籠,有宮燈、獸燈、花卉燈、花鳥燈、龍鳳燈、魚蟲燈。種類繁多,璀璨明亮,好不熱鬧。
猜燈謎 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把謎面寫在紙條上,有的直接寫在燈籠上,然後有猜謎人進行競猜,既能益智,又能娛樂,為元宵節增加了不少節日氣氛。
舞龍、舞獅 每逢元宵節或開業、慶典,很多地方都會舞獅或者舞龍助興,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獅子和龍都是中國的吉祥物,比如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等,舞獅和舞龍,也是一種祈福活動。
扭秧歌 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綢等起舞。有的地區将高跷、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每當正月十五,北方很多地方都會扭秧歌慶祝,增加了不少節日氣氛。
放天燈最早放天燈是用來互報平安的信号,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現在放天燈是一種民俗活動,用來祈福,在天燈上寫上美好祝福,希望天燈上達天庭,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光明和希望。
祭祖祈福 中國乃禮儀之邦,從古到今都對祖先非常尊重,每到比較重大的節日很多地方都會祭祖,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