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常戲谑說,名字隻是一個代号而已。你的名字,真的隻是一個代号嗎?當代中國人的名字大多比較簡單,由“姓”和“名”構成,“姓”代表着直系血緣,沿襲祖輩而來;而取的名字,或代表長輩的殷切期望,或寄寓父母的情感,或補足五行風水。盡管當今名字的重複率高,可你的名字,對于很多人而言,真的不隻是一個簡單的代号。
在古代,人的姓名及其稱呼比起現代人來,情況要複雜得多。古人的名字一般由姓、氏、名、字四個部分組成。
古代的“姓”,代表有血緣關系的部落或種族的稱号,可簡稱為“部族号”;而“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标記,也稱“家族号”。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是為了“别婚姻”,如“同姓不婚”,在上古時候,同姓必同宗,所以同姓是不能結婚的;“氏”則是為了“别血統”、“别貴賤”的,古代貴族男子有姓有氏,貴族女子有姓無氏,黎民百姓有名無氏……
同樣,古代的“名”和“字”也與當代有很大區别。古代的“名”,是指未成年時(冠/笄禮前)的乳名或小名;古代的“字”,才是今天的姓名,即學名或大名。《禮記·檀弓》:‘幼名,冠字’。古代人會在小孩三個月大時為他取名(乳名),等到成年後才能取字。男子“至二十成人,行冠禮加字”;女子“十五許嫁,笄禮之稱字”。男子二十弱冠,行冠禮、取“字”,也稱冠字。待女子長發及腰時,結笄、取“字”和婚配都是成年的标志,所以,古時稱未婚女子為“待字閨中”。
關于“名”的起源,頗有意思。在上古時期,人們白天是靠形體相貌來辨識對方,也就是看臉看身材,可是晚上看不清,隻能自我報名來知曉。所以,最早人們的“名”大多簡單粗暴,如與時辰有關的:孔甲、武丁等,以生理特征命名的:孔丘、黑臀等……如果天生麗質高富帥,剛好又配個好聽的乳名也就罷了,否則相貌堪憂再弄個揭短的名,搞不好,官場、情場、戰場、商場,場場失意了。因此,古人的“名”隻能被長輩呼喊,成年後出入公衆場合就需另取一個供平輩或晚輩稱呼的“字”。
按照古代的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别人時則稱“字”。在人際交往中,對平輩或尊輩隻能稱字,不能稱名,對别人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下對上,卑對尊,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 “大逆不道”。古代說話寫文章都要避名諱,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的爺爺叫做李虎,唐朝後世子孫要避諱,“虎”這個字不能說,要找别的詞來代替。所以當時管老虎不叫老虎,叫大蟲。《水浒傳》中也有把老虎叫做大蟲的,其實這是從唐朝遺留下來的習慣。
說個例子。我們都知道,端午節起源于紀念楚國名士屈原,而在電視劇《大秦帝國》裡楚懷王又稱其為芈原,這是為何?其實,屈原,姓芈(mǐ)氏屈名平字原。由于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而人們稱其字而不稱名,所以後世人尊稱他為屈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