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我國北方,正月十五有蒸面燈的習俗。面燈,也叫棉花燈。用食用油作燃油,植物的稭稈作燈芯,在元宵節的晚上點燃可照明。
面燈,其實做法也很簡單。一般是涼水加點鹽,和成死面團,分成小劑子,做成有窩窩的面燈,再捏成不同的花型,用死面做的面燈,蒸熟後不易變形。在皖北地區,一般至少要蒸12個面燈,每個燈上捏上小褶子,一個褶子代表一個月份,蒸熟掀鍋的時候,根據面燈裡水蒸氣的多少來預測旱澇情況,期盼來年風調雨順。
手巧的人們還會蒸上十二生肖,各種小動物等,期望家畜興旺、五谷豐登。
傳說面燈為吉祥之光,能夠驅妖辟邪,元宵節的晚上,大人孩子人手一個面燈,出門鬧元宵,油盡而食,粘上一嘴一臉的油灰,相視而笑,好不開心。
蒸熟的面燈,可以趁熱直接吃,筋道有嚼勁;放涼後的面燈發硬,可以切成薄片,或炒、或煮,既是主食又是菜,慢慢品嘗,記憶中的美味。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蒸面燈了,孩子們也不會再去點面燈。蒸面燈、點面燈、吃面燈,即将消失的習俗,兒時的記憶和美味。
家有飯香,簡單美味。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家有飯香,與您共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