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河南省的省會一直在開封。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仍定開封為省會。1954年10月,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從此,鄭州成為河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
鄭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臨黃河,西依中嶽嵩山,東、南兩面為廣闊的黃淮平原。鄭州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于此,後來曆朝曆代多在此設立州縣。中日甲午戰争以後,清政府向比利時借款修築由盧溝橋經鄭州至漢口的盧漢鐵路,以及由開封經鄭州至洛陽的汴洛鐵路。
1906年4月,由盧漢鐵路改稱的京漢鐵路全線通車。
1908年底,汴洛鐵路也全線通車。後汴洛鐵路又向東西延伸,改稱隴海鐵路。這樣,京漢、隴海鐵路在鄭州交會,使鄭州由一個交通落後的中原小城一躍成為中國中部地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位置适中和交通便利不僅為鄭州的崛起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而且成為河南省在選擇省會新址時的重要參考因素。
相比之下,開封位于河南省的東部,地理上偏離河南省的中部。在曆史上,開封雖為七朝古都,并長期作為河南省的省會,但是近代以來,随着鄭州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的形成,開封交通的相對劣勢就更加凸顯出來。加上開封地段黃河已成“懸河”,河床高出市區許多,黃河的安全隐患始終無法擺脫。
據開封黃河河務局實地測量,柳園口黃河段的河床底部比宋金皇宮遺址處的龍亭公園地面高出11.49米。據統計,1194~1949年的750多年間,黃河在開封境内決溢達338次,使開封城15次被洪水圍困,數次遭滅頂之災。
這樣頻繁的黃河水患不能不影響到開封的城市發展,進而使開封在與鄭州的省會競争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
(二)經濟及政治因素
鄭州周圍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蘊藏量大、分布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是一座擁有50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并成為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
“一五”計劃期間,鄭州被确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9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工業化的動力成為省會遷鄭的另一個關鍵因素。當時,國家對鄭州建設的投資是巨大的,僅1953年一年的投資就比解放4年來用于恢複、改建和新建工業的投資總和還要大3倍;1954年的投資又比1953年多55.5%,工業建設大規模展開。尤其是鄭州的紡織工業發展最為迅速。
國家在經濟恢複時期就計劃發展鄭州的紡織工業,1951年建立了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1952年建立起國營第二棉紡織廠;1954年國營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産;同時又在興建國營第三棉紡織廠。當時的鄭州已成為中南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城市。
而開封境内以農副産品資源為主,當時已探明的礦産資源相對缺乏,加上黃河水患的嚴重威脅,所以,“一五”計劃時期開封并未被确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重點建設城市。
此外,當時在選擇省會的時候,中央和河南省還有政治方面的考慮,就是要選一個最有利于省領導機關有效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城市。從各方面條件來看鄭州最适宜作為省會,特别是便利的交通和适中的位置使鄭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廣大農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正如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呈交中央政務院及中南軍政委員會關于省府遷鄭的報告所說:“我省省會原于開封,鑒于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中樞,為全省經濟中心,将來發展前途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故此,河南省會自汴遷鄭已勢在必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