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叔本華真正的幸福來自自身擁有

叔本華真正的幸福來自自身擁有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2 23:44:24

叔本華真正的幸福來自自身擁有(人有什麼值得沾沾自喜)1

1

物理學的真理在涉及事物外在方面可謂意味深長,但卻缺乏事物内在的含意。透露事物内在的含意卻是思想和道德的真理所享有的特權,因為思想和道德的真理是以意欲在最高級别的客體化作為其研究課題,而物理學的真理則隻探究意欲在最低級别的客體化。

例如,如果我們核實了這一現在仍然隻是猜測的說法,亦即太陽在赤道産生熱電,而熱電又産生了磁力,而磁力又産生了極光,那這些真理就包含了許多外在的含意;但涉及内在的東西卻寥寥無幾。

相比之下,不僅一切高級的和真正精神思想方面的哲學論題包含了不少内在的含意,而且,觀看一出優秀的悲劇所展示的苦難,甚至觀察人們那些充分顯現其道德和非道德的行為,亦即人們卑劣或者善良的特性,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許多内在的東西。

這是因為在所有這些具内在含意的例子中,存在的本質凸現出來了,而這一世界就是這些本質的現象;這些本質在客體化的最高級别把自身内在暴露出來了。

2

認為這一世界隻有自然物理而非道德方面的含意,是一個根本性的、極大的和至為不幸的謬誤,是人們反常的思想所緻;并且,從根本上而言,這也是被基督教信仰拟人化為“反基督”的東西。

盡管所有宗教衆口一詞地強調與此謬誤對立相反的思想,并且試圖以神話的方式為這些思想奠定基礎,但這一根本性的謬誤卻從來沒有在這地球上徹底消失。

它不時就會死灰複燃,直至犯下衆怒而被迫再一次潛藏起來為止。不過,盡管我們感覺到世事人生确實具有某種道德上的含意,但清楚認識這一含意并破解這一含意與世事發展的相互矛盾之謎卻是相當困難;

這樣,留給我的任務就是細緻說明道德的惟一真正、純粹的基礎,以及道德所引向的目标;這一道德基礎的學說因而是無論古今、放之四海而皆準。支持我的道德生成理論的現實道德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我并不擔心我的理論會被其他學說取代或者超越。

但是,隻要那些哲學教授仍然無視我的倫理學,那康德的道德原則就會繼續占據大學的講壇。康德的道德原則有着花樣繁多的形式,現在最吃香、最流行的一種就是“人的尊嚴和價值”。

我在《論道德的基礎》8第169頁已經把這一說法的空洞本質說得很清楚了。所以,在此我隻想補充下面這些。

如果有人泛泛問起這一所謂人的尊嚴建立在何種基礎上面,那對此的回答不消說就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面。也就是說,道德建立在尊嚴之上,而尊嚴又以道德為基礎。

除了這一說法以外,把尊嚴的概念套用于像人這一在意欲上犯有罪惡、在思想智力上捉襟見肘、在身體上又弱不禁風的物種身上,那在我看來隻能是極富諷刺意味:

人有什麼值得沾沾自喜?

受孕已是罪過,出生就是懲罰;

生活就是勞作,死亡則為歸宿!

所以,我想寫下下面這條規則,以對應康德上述的道德原則:我們不應該對我們所接觸的每一個人進行價值和尊嚴方面的客觀評估;這樣,我們也就既不應該考慮他意欲的卑劣性,也不應該留意他智力上的狹隘和局限,以及他頭腦中扭曲、反常的觀念。

因為假如我們這樣做,那這個人意欲的卑劣性就很容易引起我們的憎恨,而他狹隘的思想和扭曲、反常的觀念則招緻我們對他的蔑視。相反,我們眼中看到的應該隻是這一個人的痛苦、需求、恐懼和磨難。

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同身受地同情他;這樣,我們才會生發憐憫之情,而不是憎恨和鄙視;因為隻有憐憫才是《聖經•福音書》惟一呼籲我們應該有的“兄弟般的愛”。由此可見,惟一适合抑制我們的憎恨或者鄙視情緒的是憐憫,而不是我們口口聲聲尋求的“尊嚴”和“價值”。

3

由于佛教具有更加深刻的倫理和形而上的觀點,所以,佛教并沒有從首善出發,因為首善首先是作為首惡的反面或者否定而出現。

根據施密特所寫的《東蒙古曆史》第6頁所言,佛教中的首惡就是貪、嗔、癡、色欲和懶惰。但傲慢似乎應該取代懶惰的位置,因為在《教育和奇妙書信集》(1819年版,卷6,第372頁)就是這樣說的;并且,嫉妒或憎恨是增加進去、位列最後的首惡。

我更正了施密特——他作出了很多貢獻——所作的陳述,而這一更正了的說法,由于與受到婆羅門教和佛教影響的泛神論者的學說不謀而合,而獲得了支持。也就是說,這些泛神論者列出了同樣的首惡并相當正确地把這些罪惡配對起來。

這樣,色欲與貪婪、傲慢與嗔怒也就聯袂出現(1)。甚至在《薄迦梵歌》(16章21),我們也發現色欲、嗔怒和貪婪被列為首惡——這一事實證明了這些教義産生于久遠的時代。(1)參見圖盧克《東方國家神秘主義者的思想精華》,第206頁。

同樣,在《巴拉波達•查德羅•達雅》——這是宣講吠陀哲學的一部相當重要的哲學寓言劇——這三樣首惡現形為與理智之王作戰的激情之王手下的三位大将。與這三樣首惡對立的首善則為純潔、布施以及溫柔、謙恭。

現在,如果我們把東方倫理學這些深刻的基本觀點與柏拉圖提出的、被人們成千上萬次重複的著名首善,亦即正義、勇敢、節制和智慧作一比較,那我們就會發現柏拉圖選出的首善缺少一個清晰、根本的指導思想,因此,柏拉圖選出這些首善隻是基于皮毛的認識,部分甚至明顯選擇有誤。

美德隻能是意欲的素質,而智慧則首先是與智力相關。希臘語的“節制”——西塞羅翻譯成拉丁文的“temperantia”,而德文則為“massigkeit”——是一個相當不确定和具多種含義的詞語,它因此當然包括許多不同的事物,例如,節儉、謹慎、明達或者鎮定。

勇敢并不是美德,雖然有時候它可以為美德服務。但“勇敢”也可以随時助纣為虐,替至為卑劣的目的效勞。“勇敢”隻是一種氣質特性。

格林克斯(2)(《倫理學》)擯棄柏拉圖的首善,提出了“勤勞”、“服從”、“正義”和“謙卑”——這顯而易見是一個糟糕的選擇。(2)阿諾德•格林克斯(1624—1699):尼德蘭哲學家,著作是《倫理學》。

中國人認為“仁、義、禮、智、信”是五大美德。吉德在《中國》一書第197頁對這各項美德作了細緻的評述。基督教并沒有首善之說,而隻有神學方面的美德,亦即信仰、慈愛和希望。

一個人道德上的善或惡首先是從這個人對待他人的根本态度和心情反映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态度、心情要麼帶有嫉妒,要麼帶有同情的特質。

每個人在其自身都帶有嫉妒和同情這兩種彼此對立相反的特質,因為這兩種特質産生于一個人對自己的狀況與他人狀況所不可避免作出的比較。

這樣,根據這種比較對他的個體性所産生的結果,上述兩種特質之一就構成了他的根本态度,并成為他的行為的根源。嫉妒也就是在人、我之間築起一堵厚牆;但對于懷有同情心的人來說,這堵牆壁則是脆弱和透明的。

事實上,這堵牆有時候會被同情心完全推倒;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我和非我之間的差别就消失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