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土特産一般有哪些産品?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 通訊員 錢雅萍 張宇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杭州土特産一般有哪些産品?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 通訊員 錢雅萍 張宇帆
宋代,是羅織物生産的高峰時期,因“羅”類絲綢多産自于杭州,故又稱為“杭羅”。
在南宋國畫《耕織圖》上便繪有一部提花機,畫上的挽花工與織花工正在相互配合織造着繁瑣的羅布花紋,一紗一線間,編織出了屬于那個時代的璀璨匠心。
如今,杭羅也在綻放着新生魅力。
日前,杭羅織造技藝開啟了非遺賦新計劃,傳統工藝的創新型使用,讓輕如霧谷、薄如蟬翼的紗羅即将走進千家萬戶,這個從宋畫中“走”出來的提花機,正在用新的方式續寫着文化傳承的意義。
飄逸如煙的千年杭羅,在機杼聲中重現南宋風韻
“羅”是一種絲綢織造技藝,由純桑蠶絲織制而成。
“羅”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因宋代官服禮儀制度以及宋代杭州絲綢織造以素織物最為出色的背景下,“羅”在宋代達到了生産制造的鼎盛時期,此時杭羅的記載開始明顯增多。
《夢粱錄》中有雲:“羅:花素,結羅、熟羅”,在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戶盈羅绮”的描述。
在宋代,還未步入夏季之時,京杭大運河上便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來來往往的船隻運送着精美的羅布,它們将在兩個月後到達京城,在夏天被制作成輕薄涼爽的羅衫,成為衆多達官貴族的偏愛之物。
不少老人回憶,杭羅繁盛時,大小作坊多遍布于古艮山門(原壩子門)一帶,在錢塘水土的滋養下,杭州桑蠶絲的品質稱得上是全國數一數二。選絲、絞綜、水織是杭羅有别于其他絲織物的三個地方,其中以“水織法”最為著名。
杭羅保護單位的負責人張春青介紹,在杭羅上機織造前,有一個對經線與緯線整理的漫長過程。“像宋人那樣,我們要先将蠶絲放入清水中,再加入祖傳秘方,曆時25-28天才能拿出,這樣織出來的羅布才輕薄涼爽又舒适。”
在九堡九昌路上的杭州福興絲綢廠内,依舊沿用着宋代的水織法制作杭羅,翻絲、牽經、穿綜、穿筘、打蠟、揺纡……上機後,木梭在師傅們的手中穿過千絲萬縷的緯線,伴随着有條不紊的踏闆節奏,讓飄逸如煙的千年杭羅,在機杼聲中重現悠悠宋韻。
改變不少人眼中杭羅“高高在上”的印象,讓杭羅走進千家萬戶
自杭羅被公布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張春青便一直緻力于非遺保護工作。
在他看來,杭羅織造技藝不僅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一個老字号品牌,“老字号”如何在科技與數據飛速發展的時代展現“新魅力”,這需要不斷用創新賦能。
豐富織布色彩是杭羅在近段時間的一個有效嘗試。
“從原先的單一素色到現在的多種色彩樣式,杭羅拓寬了受衆群體。最近,我們也在工藝改良方面做出新的嘗試。”張春青說,希望通過纖維構造的改變,以适應受衆對衣物防曬、抗皺等不同的功能性需求。
為改變不少人眼中杭羅“高高在上”的印象,接下來,張春青也将通過品牌建設、傳播變革、産品開發,讓杭羅從“高處”走進尋常百姓之家。
“比如,我們将與相關不同領域的企業進行合作,以精準找到杭羅織造技藝的對應受衆,完善品牌建設的職業規劃。我們還将緻力于數字産品的開發,讓織造杭羅的每一個關鍵步驟都成為一個數字産品,最終形成‘杭羅織造數字博物館’,讓大家更容易認識杭羅。”張春青說,作為杭羅非遺保護發起人的他,也将繼續用一絲一線講好杭羅故事,書寫匠心精神,傳承宋韻風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