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劇本殺中帶過本是什麼意思

劇本殺中帶過本是什麼意思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22:07:44

劇本殺中帶過本是什麼意思(本末是一回事不可分為兩段)1

《朱子近思錄》卷一: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灑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上面是《朱子近思錄》卷一第二十八條。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上面那段話中的“本末”就取自這裡。

先研究一下“本”。木,是一個象形字。指向根部的時候,就是“本”字。指向枝葉花的時候,就是末。引申出來,根、基礎、以及初心等都是一個意思,就是“本”的範疇。因此,我們知道樹是一個完整的事物,不可以強行分開。那麼,樹中的本末二者也是一回事,不可以分成兩段。

天地萬物都是此理。

不過,前面的“本末”與後面的“灑掃應對”放在一起,二者之間有着什麼樣的關聯呢?朱熹在這裡想表達什麼呢?

“灑掃應對”是有故事的。

《論語.子張》: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傳焉?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這段記載中,子遊是批評子夏的。這就是說,二人在教育學生門人方面,所采取的方法是不同的。這裡面就體現了“本末”的關系。

劇本殺中帶過本是什麼意思(本末是一回事不可分為兩段)2

朱熹對于這件事,有着自己的看法,立場很明确。他在《<大學章句>序》中說道:“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禦書數之文。”其中的“灑掃應對”,就是酒水掃地、酬答賓客的意思。朱熹之所以說“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意思是說,本與末,二者一直在一起的,“灑掃應對”固然是末,但是在其中必然有“本”。要知道“灑掃應對”中的然,就必須要知道其中的“所以然”。

那麼,灑掃應對中的“本”在哪裡呢?

賓客要來,因此要“灑掃應對”,體現的是待客之道。這裡面有“義”。灑水、掃地、應人、對物,裡面還有個認真與否、細緻與否、到位與否等環節,體現了“敬”。有話說:敬以直内、義以方外。因此,君子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恭敬一切,從而讓自己内心正直;行為處處合禮,從而方正外物。這就是本。

從中可以看出,朱熹是贊同子夏、批評子遊的。用“本末不可分為兩段事”,明确了“灑掃應對”是應該教的、做的。這也正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

其實,這段話裡也告訴了我們:修行自己就在日常。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