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1:45:21

童年總是充滿了童真與野趣。

冰心曾說過:“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小孩子的世界,是很純粹的。最近在教小孩子學唐詩,穿越到唐朝,看到唐朝的小孩子釣魚時的情況——就是這首胡令能寫的《小兒垂釣》。

《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在第一句“蓬頭稚子學垂綸”中,出現了“稚子”這個詞,“稚子”就是小孩子。“垂綸”就是釣魚。那麼,“蓬頭”是不是說這個小孩的頭發像蓬草一樣亂糟糟的?說實話,我曾這樣理解過。因為在古代,男孩也是留發的,不像我們現在剪得短短的。所以“蓬頭”主要是指這個孩子的外貌,既突出他是一個鄉野孩子,也寫出他年齡不大,更真實可信,也顯天真可愛。這句詩就是說一個頭發蓬亂的可愛小孩正在學釣魚。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向借問路人遙招手的牧童)1

詩句中的一個“學”字,用得很精妙,說明這個小孩釣魚技術還不熟練,還處在學習階段。所以後面他的行為就很容易解釋得通,比如随意側坐莓苔等。

第二句“側坐莓苔草映身”,莓是一種野草;苔,就是苔藓,“莓苔”就是指河邊生長的小草和苔藓。這裡還有一個字“映”,我們經常會組詞“映照”,還會說“河邊柳樹的枝條映在水中”這樣的句子,“映在水中”的“映”就是“照”的意思。不過,在“側坐莓苔草映身”這句詩裡,“映”是“遮映”。所以這句詩可以這麼理解:這個學釣魚的小孩子側身坐在草叢之中,身影都被野草給遮住了。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向借問路人遙招手的牧童)2

我們想象一下,這個小孩初學釣魚,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釣時,他是“側坐”,不是穩坐,也不是搬個凳子坐,“側坐”有随意坐下的感覺,正與小孩初學釣魚的情況相符合。

“莓苔”,是貼着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植物,王維也說“反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林間樹下有青苔,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應到青苔上。從“莓苔”二字,我們能夠知道這個小孩選擇釣魚的地方陽光少,人不多,也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理想釣魚處。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會選地方。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向借問路人遙招手的牧童)3

第三句“路人借問遙招手”,這裡的“借問”指的是向别人打聽。現在,終于出現除了“釣魚的孩子”之外的人了。第四句“怕得魚驚不應人”中的“應”就是回答。這兩句說路人問路,小孩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

從這個“招手”的動作看,也能說明這個小孩很聰明。萬一一開口,把魚都吓走了,自己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是不是說小孩對路人的問話漠不關心,毫不理睬呢?應該不會。說不定在“招手”以後,路人走過來,他向“路人”低聲說話,告訴他該怎樣走呢。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向借問路人遙招手的牧童)4

為何有此判斷?原因有兩個。

一是要看到詩中,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搖手”。

我們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招手,一般都是讓别人走近自己身邊,比如你老遠看見你的好朋友,你朝他招手,他看到你的手勢過來,你們一起愉快地玩耍去了。那麼這個孩子也是,他看到有人問路,他害怕魚兒受到驚吓不敢出聲回答,連忙遠遠地招手讓别人走近,然後他再悄悄地告訴别人路怎麼走,沒問題吧?

第二個原因就藏在詩句中呢,從始至終詩人都把這個小孩描寫得那麼細緻可愛,可見是對他傾注了正向的情感。他的所求得到回應,知道了前行的路如何走,心中輕松,才會細細述說這個小孩的可愛,否則急急忙忙趕路的人,哪裡有心情留意與自己不相幹的物事呢?

牧童騎牛歸山澗聞笛(向借問路人遙招手的牧童)5

現在我們知道啦,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小孩子,在專心緻志地學釣魚的情景。看起來很頑皮的孩子,沒想到學起釣魚來那麼專心,連和過路人說句話他都不敢,因為呀,他怕說話的聲音把魚給吓跑了。

像不像小朋友跟着大人在河邊釣魚時,輕手輕腳連大氣都不敢出的樣子?看來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又機警聰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