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清 著 / 梁 豔 讀)
“熏”這個字在西周金文裡的字形,中間部分形似煙囪以及煙囪裡的灰燼,最上面的部分像冒出的煙氣,而底部則是火的形狀。
許慎對“熏”的解釋是:“火煙上出也”。
南梁文人陶弘景的《許長史舊館壇碑》中有“蘭缸烈耀,金爐揚熏”,寫了殿堂中燈火輝煌、香煙袅袅的情景。
再如唐代詩人陸龜蒙《相和歌辭·子夜警歌二首》中的“镂椀傳綠酒,雕爐薰(同熏)紫煙”之句。
再往後,由“火煙上升”之意,“熏”這個字便又産生出“煙氣接觸物體”以及“熏制食物”等含義。
例如宋代詞人蔡伸《浣溪沙》:“夜靜擁爐熏督耨,月明飛棹采芙蓉。”
這是對在夜深人靜時用“笃耨香”熏屋子、在皓月下搖扁舟采芙蓉的生動寫照。
還有宋代文人梅堯臣的《和臘前》:“土人熏肉經春美,宮女藏鈎舊戲存。”
這裡的“熏肉”便意謂民衆在臘月時熏制肉類并留待來年開春後享用了。
豳風七月圖之穹室熏鼠 宋 馬和之(傳)
在臘月時把鮮肉制作成便于貯存的美味,這是流傳了數千年的民間傳統,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能夠享用到滋味綿長的各種臘肉以及燒臘食品。
但是,“臘”這個字本身卻比較複雜,它實際上有兩個來源。
其一是這種字形原本讀作xi,而且最初的字形就寫作“昔日”的“昔”,指經過切分、鹽漬和風幹等工序的幹肉,同時也表示用這種方式進行加工,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說》中所言“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其二則是原本寫作“臘”的字形,它最初的含義是農曆十二月的盛大祭祀,也就是“蠟祭”,後來,它也因此有了“農曆十二月”的含義,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臘月”。
再往後,它又進一步産生“在冬天經過腌制風幹的魚肉”等義項,而這幾種義項最後又都被“臘”字囊括。
臘月祭祀,明顯帶有年終總結的意味。
經過了一年的辛勞,總會有所收獲,于是,人們借此機會禀告神靈,來表達感恩之情并祈求來年順遂。
明代官宦、文人李先芳于臘月初八寫的《臘日》一詩中就提到了這種祭祀風俗。
全詩是:“臘日煙光薄,郊園朔氣空。歲登通蠟祭,酒熟醵村翁。積雪連長陌,枯桑起大風。村村聞賽鼓,又了一年中。
賣臘味 清
這首詩描繪了臘月時的鄉村景象。冬日的鄉村,雲氣稀薄,寒風凜冽,皚皚白雪覆蓋着廣闊的田野,樹葉落盡,萬物蟄伏。
又到了歲末年初、時序更叠之際,村民們忙着祭神祈福、溫酒敬老,村村寨寨中的喜慶鼓聲此起彼伏、遙相呼應。
制作臘肉,往往離不開食鹽,而“鹽”與“鹵”則是相生相伴之物。
“鹵”這個字甲骨文寫作和金文寫作是相似的字形,存在兩種不同解讀:一種意見認為字形描畫的是容器中有鹽粒之貌,所以表“鹽鹵”之意;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字形猶如土壤表面凝結了鹽堿的結晶,所以意謂“鹽堿地”。
然而,不論是哪種解讀,顯然都将“鹵”這個字與鹽聯系起來。
因此,它後來便發展出用“鹽水加五香調料煮食材”及“用醬油等煮食材”等義項。
另外,由于鹽鹵的濃稠、味鹹等特征,所以“鹵”也可指經過調制并且用于烹煮食材或拌食飯菜的濃汁,如“鹵汁、打鹵面”等等。
十二月令圖軸之十二月 清 唐岱 丁觀鵬(傳)
與使用鹵水浸漬食物之法類似的還有“腌”“漬”等形式。
對于“腌”這個字,許慎的解釋是:“漬肉也。”
這顯然是因為這個字左邊的“月”已經明确表示它與肉類相關。
明代文學家楊循吉《松江道中紀事》一詩中雲:“船将鼓笛具,缶有鵝鴨腌。”船裡載有樂器,缸中腌有鵝鴨,看來,這位31歲就因病辭官的文人活得還算灑脫。
後來,“腌”的含義才逐漸擴大到表示用鹽、糖等調料腌漬各種食材。
例如宋代官員、文人朱敦儒的一首《朝中措》:“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甕裡黃齑。”還有陸遊的《初夏》:“翦韭腌荠粟作漿,新炊麥飯滿村香。”
“漬”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的釋義為:“漚也。”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則釋為:“謂浸漬也。”它與美食有關的義項,就是“用鹽、糖等腌漬食物”。
例如清代才女顧春《定風波·謝雲姜妹贈蜜漬荔支有感》:“冰雪肌膚裹绛紗,者般滋味産天涯。”
顔淵像 清 孔繼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