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7 05:55:26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出自王維著名的邊塞寫景抒情詩《使至塞上》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這句詩形象地描述了唐代西域大漠異于傳統漢地的景觀。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1

在描繪宏大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讓人感歎邊地将士的不易,要長期駐守在遠離傳統漢地的“大漠圓日”之地;而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更讓人感歎唐西北邊地戰事的頻繁,連為邊地之首的大都護都在各地征戰,安西的大都護竟要在靠北的燕然之地征戰!

《使至塞上》是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之作,它并不因寫實地描述邊地激烈的戰事而聞名,而是因為它唯美的景色與形象的比喻見于世人。

邊塞詩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個大的分類,其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後曆代都有一定的邊塞詩的産生,但唐代的邊塞詩最為唯美,場面最為宏大,描寫最為真實,數量也最為巨大。

僅《全唐詩》中記載的唐代的邊塞詩就有兩千餘首。唐代時期邊塞詩達到巅峰的原因有很多,總結下來有以下幾點:一、唐代整體時期處于古詩的發展高峰,各種類型的詩人大家層出不窮。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2

1、唐代處于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極盛時期,各時期武備都處于一個較高水平,人們的征戰自豪感強,易作出豪邁的邊塞作品。

2、岑參有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其中的名句“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可以看出唐代統治者階層的開拓意識較強,在遼東、漠北、西域、西南、南海都進行了許多軍事行動。

在取得軍事行動的勝利之後,為了穩固統治,在當地駐紮了許多軍隊,此間也發生了許多戰事。而邊塞詩人大多為邊疆的将士或文官,這為他們提供了創作靈感與案例。

邊塞詩中除了描述戰争的豪邁之外,還有許多描述了征戰将士的思鄉思佳人之情,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中的名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3

更是讓人感歎征戰之人的不易。而人們經常會對這首詩提出這樣的疑問:這首詩中的受降城為何?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題——唐代三受降城的曆史地位與作用論述。

一、受降城的曆史産生以及在各代的發展1、受降城的起點——漢代

《漢書》中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殺兒單于詹師廬以降漢,求漢派兵接應,武帝令公孫敖築受降城。”——這是受降城最早見于史料中的記載。

通過與當時的曆史資料結合分析,人們推斷漢代受降城位于漢代朔方郡的高阙關。由史料可知,受降城的建立的目的是接受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4

但之後的事件發展卻背離了受降城的初衷,“左大都尉預發而覺,單于誅之,發兵擊浞野侯。”——這是一次失敗的受降活動,匈奴單于發現左大都尉的不臣之心,并且浞野侯趙破奴也被匈奴八萬人圍攻,最終不幸沒于匈奴。

但此時受降城已經被建造好,在之後的曆史時期内擔任漢攻匈奴的前哨所,幾乎不再作為受降地點。

漢代的受降城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座為了接受敵軍投降而建造的受降城,此後各代雖亦建有受降城,但其軍事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接受敵軍投降,而是成為當時的國防戰略體系的組成者。

受降城建立的本意是用來接受敵軍投降的城池。但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受降城漸漸失去了它本來的功能——接受敵軍投降。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5

轉而成為了國家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可攻退可守,功能類似于明代的衛所,成為了我國封建時代軍事國防的一顆明珠!

2、受降城在各代的發展

漢代之後的受降城在很長一段時期内鮮見于史料之中,原因是在這一大段曆史時期之内,中原地區都處于内亂之中,無暇顧及大漠南北地區。

但在北魏一統中國北方之後,與北方的柔然有了沖突,此時受降城重新見于史料之中——“至漢受降城,不見柔然人,積糧于城内,置兵戍而班師”但此時受降城已不是北魏北方防禦體系的重點,其北方防禦體系正是後來名震天下,流傳千古,人才輩出的北方六鎮。

在六鎮起義之後,北魏分裂成了東魏與西魏,之後各被北周與北齊所代替,此時的受降城再次淹沒于曆史長河之中。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6

在唐建立之後,受降城才得以重見史料。唐太宗、高宗時期為唐勢力的巅峰時期,此時東、西突厥皆被攻滅,唐廷成為了漠南與漠北的主人,此時受降城已經成為内地,失去了軍事作用。

但在武周時期,後突厥崛起,控制了漠南與漠北,唐中宗不得不重修三受降城控制漠南地區以遏制漠北雄起的後突厥與回鹘勢力。在五代之後,受降城沒于少數民族政權手中,失去了原有的軍事作用。

到了明代,受降城又重出史料,明代史料記載:“設東勝城于三(受)降城之東,與三(受)降城并。東聯開平、獨石、大甯、開元;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為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

受降城又成為了明初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和西北部各衛所共同遏制蒙古部落的發展,但在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廷将邊疆衛所内遷,随着各塞外衛所的内遷,受降城再次沉寂在曆史舞台之中。

此後,随着火器的出現和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用以防禦封建時代漠北遊牧民族的受降城體系徹底失去了其現實的軍事作用,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7

二、唐代三受降城體系的建立和曆史作用1、突厥——三受降城體系的直接創立因素

七世紀末期,阿拉伯勢力在中亞崛起,不久後就将原來的中亞霸主波斯薩珊王朝滅亡,而此時的波斯王子正在唐都長安,唐廷答應率軍幫其複國,波斯王子則允諾願歸附唐廷,這也是後世感歎波斯都護府的緣由。

但此時的唐廷對中亞無意染指,隻是以護送波斯王子為借口借道攻滅剛反叛的西突厥阿史那部,之後攻破西突厥,其二部首領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歸降,裴行儉答應唐廷不會處死他們。

但侍中裴炎妒忌裴行儉,向高宗進讒言,最終唐高宗處死了突厥部歸降的兩位首領。這嚴重影響了唐廷在當時西北部族眼中的形象,為後來的後突厥的崛起埋下了隐患。

在唐高宗殺害阿史那伏念的第二年,突厥吐屯骨咄祿反叛唐朝,建立後突厥政權,繼而攻陷漠北,連年侵犯唐朝邊境。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8

可以說唐高宗的錯誤決策,為唐廷在西北培養了一個巨大的敵對勢力。

2、唐代三受降城體系的建立

神龍三年,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破。诏仁願攝禦史大夫,代忠義統衆。”——後突厥崛起後,稱霸漠北,在唐中宗神龍三年,入侵靈州,沙吒忠義禦賊不力被撤職後朝廷派張仁願來代替他,成功抵禦突厥。

張仁願在成功抵抗突厥後,觀突厥之習俗,趁突厥主力去西域征讨突騎施的時候,請求奪回漠南之地。

建立三受降城——“仁願請趁虛奪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築三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唐中宗最後“仁願固請,中宗竟從之。”此後,唐代著名的三受降城體系建立了起來。

東受降城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南,在唐中後期一度隸屬振武軍節度;西受降城,簡稱西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彥淖爾市内,796年後分隸屬于天德軍。

中受降城,簡稱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頭市内,796年後分隸屬于振武軍,814年轉隸于天德軍。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9

唐廷在建立三受降城之後,又遷徙數萬民于其地耕種,三受降城開始自給自足,避免了三受降城獲得與其他各代塞外軍鎮消耗巨大而最終被舍棄相同的命運。在之後的數代間,雖有隸屬變遷,但唐代三受降城體系整體穩定。

3、三受降城體系的曆史作用

張仁願曾評價三受降城:“此邊城禦賊之所,不為守備。”“兵貴攻取,不宜退守。”——三受降城雖為軍事防禦體系,但是其是積極的以攻為守的進攻防禦體系。

在三受降城體系建立之後,“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複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三受降城防禦體系成功地抵禦了後突厥對靈州等唐内地的劫掠,且和唐其他軍鎮及回鹘一起将後突厥勢力趕出了漠南,使其龜縮漠北,并終于在745年。

唐與回鹘的聯軍将後突厥攻滅,三受降城完成了設立之初的曆史使命,但此後漠北回鹘勢力崛起,三受降城又開始了防禦回鹘勢力的使命。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10

三、三受降城體系代表的有唐一代積極進攻的軍事戰略方略

唐代是曆史上極少數不修建長城的中原封建王朝,三受降城體系是極其少數的需要修建實體來達到戰略目的的軍事體系。

在唐太宗、高宗時期,唐軍的主力在正北部,雖對西域也進行了控制,但用兵程度遠不及北部。

在經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之後,唐廷攻滅了東、西突厥、高句麗、高昌、吐谷渾、薛延陀等國,成為了朝鮮半島的宗主及漠北、漠南的主人,并将傳統的漢地遼東重歸中原勢力。

在西域,其培植了突騎施、葛邏祿等遊牧勢力,采用以胡制胡的策略,抑制突厥複辟勢力并且突騎施在阿拉伯勢力在中亞崛起後對其進行了極大的打擊,一度俘虜了阿拉伯高級将領。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11

在唐中期,唐軍的用兵主力為西北與西域方向,在西域與吐蕃進行了慘烈的争奪戰,并在中亞與阿拉伯勢力争奪中亞的主人之位。

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唐在與吐蕃的争鬥中優勢達到了頂峰,分别從西南、西域、中亞三個方向向青藏高原進攻,以達覆滅吐蕃的目的。

并且趁着黑衣大食政權更替之際發動了怛羅斯之戰,安西軍将領高仙芝受唐廷授意企圖一戰滅亡黑衣大食,成為中亞的主人,但由于葛邏祿的叛變,未成。

但這一切在安史之亂後都戛然而止,唐轉而防守内地,但整體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

與之相對,同為中原封建王朝的明代隻在洪武永樂年間采取大草原勢力均衡戰略,拉攏一派勢力削弱一派勢力,已達草原勢力均等。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12

明廷為草原的主人,但在宣德朝朱瞻基為皇帝之後其轉為消極防禦的狀态,内遷各衛所,史料記載:“棄地蓋三百裡,自是盡失龍崗、梁河之險,邊陲鬥絕,益騷然矣”。

其曆史影響極為惡劣,使得明朝首都位于遊牧勢力威脅之下,可謂:“後背伛偻,則盧龍單薄;哽其喉吭,則遼海阻隔;扼其胸腹,則陵寝震驚。”

不僅導緻了數年之後的土木堡之變,更在明中後期放任建州女真的崛起,造成王朝覆滅的慘案!

總結

唐代的三受降城體系是唐一代整體戰略的體現,以攻為守,在各個地區培育自己的勢力,采用以胡制胡的方略,遏制各種敵對勢力的發展,最終成為該地區的主人。

唐代節度使設立的原因(不知何處吹蘆管)13

這種戰略現在來看并不适合如今的中國,但對以後的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唐代三受降城論述》——仝建平

《明代衛所與邊疆治理》——李奧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