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化知識?計量是利用科學技術與監督管理的方式實現測量統一和量值準确它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更與百姓生産生活相關,可謂計量關系着民生,民生依靠着計量,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生活文化知識?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計量是利用科學技術與監督管理的方式實現測量統一和量值準确。它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更與百姓生産生活相關,可謂計量關系着民生,民生依靠着計量。
身體裡的計量文化掬手成升掬手成升,即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是掬,一隻手盛的是“溢”。人們采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可依。
《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
“掬手成升”在早期社會中确實為物品交換提供了一定的容量量值标準,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原始的标準是非常不準确的。人手的大小随着身體差異而不同,這直接影響所“掬”容量的多少,故“掬手”所成的“升”差異很大。
舉足為跬如何測量田地對于古代農業生活來說至關重要,于是古人發明了以步為依據的測量方法。先秦時商鞅規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最小單位。秦代曾規定“六尺為步”相當于現在的1.4米。
古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便是從此而來。
布手知尺《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 大意是:中指節上一橫紋,叫一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首先拿什麼東西測量呢?最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于男子,女子的手小怎麼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成語裡的計量文化“斤斤計較”這是一個與質量(重量)有關的成語,它出自《詩經·周頌·執競》:“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這是一首贊揚武王和成康之治的詩,意思是“從成康時代起,擁有天下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這裡的“斤斤”形容明察。雖然這個成語後來被引申為對無關緊要的事過分計較,但無論從原始釋義還是計量角度看,“斤斤計較”無疑都有其正面含義,強調做事要嚴謹、細緻。
“分秒必争”這是一個與時間有關的成語,意思是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要抓緊時間。成語出自《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于衆人,當惜分陰。’”意即大禹作為聖人都要珍惜一寸光陰,我們作為普通人,更加要珍惜時間。強調了時間觀念、競争意識、憂患意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是一個與長度有關的成語,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成語出自屈原的《蔔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在度量衡上尺要大于寸,尺比寸長;但若是尺跟裡比,自然就顯得短了;寸比尺短,但寸跟毫厘比,那自然也就顯得長了。因此,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标準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了。尺有所短說明再厲害的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寸有所長則是提醒人們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不能因為有短處而妄自菲薄。
“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成語出自《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裡”。意思是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這是一個包含着計量哲學理念的成語,個人理解有兩方面的啟示:一是不能犯方向性的錯誤,否則越走離目标越遠;二是小錯誤的累加,最終可能會形成緻命的大錯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