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16:39:24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趙柒斤春夏時節,正是放風筝的好日子清代詩人高鼎《村居》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無疑是名頭最響的放風筝詩句詩中的“紙鸢”,即風筝,古時稱“鹞”、北方謂“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可趁東風放紙鸢)1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

◎趙柒斤

春夏時節,正是放風筝的好日子。清代詩人高鼎《村居》中“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無疑是名頭最響的放風筝詩句。詩中的“紙鸢”,即風筝,古時稱“鹞”、北方謂“鸢”。

關于風筝起源說法有多種,既有鬥笠,又有樹葉說,認為風筝的出現是受被風吹起的鬥笠、樹葉的啟發,還有帆船、帳篷、飛鳥說等。觀點雖不一,但風筝确實很早出現在中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春秋戰國時,東周哲學家墨翟曾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内)“斫木為鹞,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墨子制造的這隻“木鹞”或“木鸢”,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風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筝,距今已有2400餘年。

其實,古人發明“風筝”就是想放飛幻想,即承擔偵察、通訊甚至求救的功能。唐段成式筆記小說《酉陽雜志》續集卷四引《朝野佥載》說,“六國時,公輸班(魯班)制木鸢以窺宋城。”《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也記載了風筝承擔“無人飛機傳遞情報”的功能,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亂,武帝被困于梁都建邺(今南京),内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将皇帝诏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風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建邺被攻陷,梁朝從此衰微滅亡。

唐宋時期,風筝逐漸從軍事用途轉變為娛樂工具,且随着造紙術發展,紙糊的風筝逐漸增多。唐代詩人高骈的《風筝》說:“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弦聲響碧空”說明唐代的風筝帶弦,放飛之後可鳴發悅耳的聲響;南宋詩人陸遊筆下的風筝盡顯閑适童趣:“竹馬踉跄沖淖去,紙鸢跋扈挾風鳴。”

清代文學家孔尚任曾為無風放風筝焦慮不安:“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筝五丈風。”明清時期,風筝的制作、裝飾技藝空前發展,清明時節,郊外踏青放紙鸢漸成一種風尚,文人賢士把親手制作的風筝贈予友人,視為一項文雅的交際活動。

不過,清代文學大師曹雪芹卻給放風筝安排了另一項功用,即借花紅柳綠之時,通過風筝把過去一年的不順放出去。《紅樓夢》第七十回說,衆人撿到嫣紅的大蝴蝶風筝,大家都忌諱了,說是晦氣碰不得。寶玉道:“我還沒放一遭兒呢。”探春笑道:“橫豎是給你放晦氣罷了。”寶玉道:“再把大螃蟹拿來罷。”故而,放風筝又有放晦氣之說。看見别人風筝落下,一般人都不會去撿,因為那是别人的晦氣,撿了等于收了别人的晦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