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知乎上那可憐巴巴的廣告,我下載了一個不太聰明的交友軟件。
總之我在裡面看到一個問題,應該說是有一個複合性的問題。
這個時代所表述出來的觀點究竟是知識的靈活應用還是知識上的自我思考呢?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人所創造出來的,終究還是有效的嗎?
所謂知識的靈活應用,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觀點是組合其他觀點而成的,我們不讨論基礎知識跟後來的知識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我們從這個問題來讨論三個面向。
- 重複性思考的需求性(和必要性)
- 知識演進跟生命演進的同質性
- 創造性思考形成的條件
重複性思考是知識傳承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包括很多技能,甚至小動物,他們都從模仿上開始學習,在學術的領域中,學生一開始也是不斷的重複過去曾經做過的實驗,如果重複性思考在人類甚至其他生物上都這麼的顯著,那他必然有演化上的意義。
畢竟我是很相信演化意義的那一派,既然演化讓我們模仿,重複,然後有機率創新,那他的必要性是什麼?
從情感方面來說,人類本身會透過行為的模仿産生情感共鳴,知識是一種人類認知系統下的産物,那知識的模仿是不是會産生意識上的共鳴呢?
也就是俗稱的共識,知識是常識歸納整理後的結果,當人類習慣去模仿他人的認知系統,優先用别人的認知系統去思考的同時,是不是也在曆經理解他人或是整體社會性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去想,我們的重複性,是被動性的,意識之所以演化出這個模式,則是為了讓意識形成群體。
某個面向來說,創造性思維是需要被這個群體保護的,但如果沒有重複性的思維來形成群體,誰又來保護這個創造性的思維呢?
終究所謂創造性思維也從來沒有在人類的社會停止過,我以「風口」為例,每一次風口的發生,都源自于某個創造性思維,逐漸地被複制,重複擴散形成一定的共識後,最後湧起風口,風口的出現是有周期性的,我們不用易經來讨論這個周期性,也不從統計學的角度,但粗略的看來,創造性思維演化成共識,或是因為失敗而消失,在人類的體系統仿佛是有規律的,當文明,當知識普及,當共識形成到某個階段,新的創造性思維開始有了溫床,然後發生茁壯(或失敗),因此創造性思維本身不隻是仰賴所謂的基礎知識,還仰賴既有重複性知識所創造的環境。
回到第二個題目,生命演進也有重複性模仿的行為,這對于物種生存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一隻貓如果不會把自己的排洩物掩埋,母貓通常是會教的,小貓正常來說也會模仿母貓的行為,小貓對母貓的諸多模仿,主要就是透過這個過程,讓小貓可以像貓一樣的生存下去,可以成為「貓」這個群體的一部分。
我們也是透過知識的模仿,學習他人的認知系統,當一群有類似認知系統的人聚在一起,他們就知道自己是同一群人,是一個群體,可以互相保護,一同應變,因此不用所有個體的腦都很厲害,隻要他能夠融入整體,那他就可以被保護。
講到這裡,我不知道為什麼想到人體内第二個腦的事情,也就是我們的消化系統,岔題了....
續更
最早的共識可以是生物本能,例如喝水,從喝水衍生出用容器喝水,再到儲水,再到引水,濾水,造水等等,新的知識引發新的需求,一開始的共識可能隻有兩人三人,随着共識的範圍加大,速度也加快,也會有共識因此被消滅,從這個面向看共識也宛如生命體,有繁衍擴張的模式。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追尋風口是有模式存在的:
- 新的共識需要能引發新的需求
- 共識需要達到一定規模,甚至形成一定數量的大型群聚,并有一個主要群聚,例如當年的抖音跟快手形成了短視頻需求的共識
- 新的共識會對于其他共識産生一定的消滅性作用
這是純然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而非經濟和行為學,當然共識并非都是正向的,就像生物演化不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前進,而是以最适合生存及擴張的方向前進。
接下來是傳道時間....
在蓋亞記錄中,闡述這一件事情,就如同礦物結晶一樣,矽經過長時間的熔解緩慢聚合的過程後形成水晶,碳形成鑽石,但這些晶體的表面往往覆蓋了大量的雜質,而且也非常堅硬,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很多也有類似的形态。
例如記憶,記憶是意識的聚合體,而深沉的記憶像是晶體,我們通常看不清楚記憶的全貌,甚至隻能看到記憶那充滿雜質的表面,那些表面慢慢清理後,可以看到類似裂縫的東西,也可能需要敲打才能看到,一旦發現裂縫,随着裂縫敲,晶體便會沿着解理面裂開,看到晶體的某些片面。
知識也是一樣的,最早期的本能,形成常識,累積共識,沉澱成為新的本能,可以說本能(或是更底層的意識)就像晶體一樣,龐大複雜,而且難以看到全面,而常識像是晶體表面上的雜質,經過整理後變成比較純粹的知識。
記憶跟知識之間是有關聯性的,知識需要仰賴記憶儲存内化成本能。
今天先寫到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