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莺。
第一首詩寫寒食。第二首詩寫清明。
寒食是節日,清明是節氣。
馬上到清明了,令大家興奮的估計是有假可放了。
其實寒食和清明從古代就是有假期的。
在唐代,國家對寒食節十分重視,不同時期的放假時間不同,有2天,5天和7天之分。
宋代《歲時雜記》中記載,清明寒食是合在一起放假的:“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放假七日。”
随着時間流逝,不生煙火的寒食逐漸淡化,清明卻成了節氣裡鼎鼎大名的一員。
今天講個發生在清明節的小故事,來自唐末皇甫枚的《三水小牍》。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卻要。
她是湖南觀察使李庾之的女奴,生的容貌美麗,舉止娴雅,又善于辭令應對。
每逢初一、十五等典禮節日,前往親朋好友家拜谒時,都是卻要一人主持,雖然李家侍婢多達好幾十人,但誰也不能與她相比。
卻要心靈嘴巧,反應機敏,善于察顔觀色以取悅旁人。所以,李庾之的親戚朋友們也都喜歡她。
李庾之有四個兒子,老大叫延禧,老二叫延範,老三叫延祚,再就是老五了。
四位少爺都年輕,而且任性,雖然都對卻要垂涎,但又沒有辦法靠近。
有一年清明節,當皎潔的月亮徐徐升起時,庭院裡的鮮花搖曳生姿,正堂的帷幕下擺低垂,随風起落,時時露出内室的燭光。
卻要在冷月花影下遇到了大少爺,大少爺拉住她的胳膊糾纏,卻要拿了一張草席給他道:"你到正廳東南角裡好好站着等我,等别人睡熟後我就去。"
老大走了後,卻要剛到廊下,又碰上老二糾纏,卻要又拿一張草席遞給他,說:"可在正廳東北角等我。"
老二剛走,又被老三纏住,卻要又拿一張草席遞給他說:"你可到正廳西南角等我。"
老三剛走,又遇上老五,老五死死抓住卻要的手,卻要也拿了一張草席塞給他,說:"可到正廳西北角等我。"
于是四位少爺都去指定地點等待了。
老大延禧在正廳的一角緊張的等待時,忽然看到三個弟弟一個接一個地走到各個角落,也在屏息等待。
老大雖然心裡驚疑,但黑燈瞎火的又不敢聲張。
過了一會兒,卻要偷偷點燃蠟燭,籠在手心裡奔向正廳,突然打開正廳兩扇門,用手裡的蠟燭照看,對延禧兄弟們說道:"你們這些沒出息的小子!怎麼敢到這裡來找地方睡覺。"
四人都扔下手裡拿的草席,捂着臉跑了,卻要又跟在他們後面大聲地數落,嗤笑了他們一頓。
從此之後李庾之的這幾個兒子,由于慚愧、羞辱,再也不敢對卻要不尊重了。
,原文:湖南觀察使李庾之女奴,曰卻要,美容止,善辭令。朔望通禮谒于親姻家,惟卻要主之,李侍婢數十,莫之偕也。而巧媚才捷,能承順顔色,姻黨亦多憐之。李四子:長曰延禧,次曰延範,次曰延祚,所謂大郎而下五郎也。皆年少狂俠,鹹欲蒸卻要而不能也。嘗遇清明節,時纖月娟娟,庭花爛發,中堂垂繡幕,皆銀釭,而卻要遇大郎于櫻桃花影中,大郎乃持之求偶。卻要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庭中東南隅,竚立相待,候堂前眠熟,當至。"大郎既去,至廊下,又逢二郎調之。卻要複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廳中東北隅相待。"二郎既去,又遇三郎束之,卻要複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廳中西南隅相待。"三郎既去,又五郎遇着,握手不可解。卻要亦取茵席授之,曰:"可于廳中西北隅相待。"四郎皆去。延禧于廳角中,屏息以待。廳門斜閉,見其三弟,比比而至,各趨一隅。心雖訝之,而不敢發。少頃,卻要密燃炬,疾向廳事,豁雙扉而照之,謂延禧輩曰:"阿堵貧兒,争敢向這裡覓宿處。"皆棄所攜,掩面而走。卻要複從而咍之。自是諸子懷慚,不敢失敬。(出《三水小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