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有物質觀嗎?唯心主義給我們的印象大都是颠倒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說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不得不提一對哲學概念,那就是現象和實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唯心主義有物質觀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唯心主義給我們的印象大都是颠倒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說到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不得不提一對哲學概念,那就是現象和實在。
從我們對知識的态度中,從最開始的相信到後來的懷疑,我們懷疑一切,也懷疑因果,一直希望去解答到底有沒有讓人完全信服的知識。
這個問題一直困惑着我們,要解決這個難題,先是找到它令人困惑的地方是什麼。
我們的感覺并不可靠在生活中,很多我們本以為确定的事物,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充滿了矛盾,所以對于事物的存在需要深入的思考。
在讨論确定性時,我們都是從經驗出發,知識源于經驗也是人們統一的認識。但是從經驗中獲得的知識是什麼,卻是容易出現問題的。
就拿我們生活中的例子來說,假設我們面前有棵樹,樹上結着蘋果。如果有人在這兒,那麼他一樣會看到這棵樹,這麼來看,好像并沒什麼特别。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問就會出問題,雖然我們知道眼前有棵樹,但是,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看,樹的形狀是不相同的,蘋果的數量也會不同。即使兩個人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看這棵樹,那麼也沒辦法可以肯定兩個人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
在這兒,我們其實就接觸到了哲學上的一個最大的難題:我們感覺所産生的現象和事物本身的存在是一回事嗎?
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看到事物像什麼,和它本身究竟是什麼是有區别的。
還以樹為例,我們看到樹的顔色,但是在晚上就完全看不清顔色,雖然我們摸起來樹還在,換句話說也就沒有顔色了。
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顔色不是樹本身固有的屬性,而是依賴我們的眼睛、光線和觀察的角度而生的一種現象。
同樣的情況也适用于它的質地。我們看到它的紋理,我們用肉眼看,會發現它略感粗糙,但是如果用顯微鏡看,那又是另一種感覺。
那麼,兩者之中哪個才是"實在"的樹呢?如果認為顯微鏡下面看到的是更真實的實在,那麼用更高的顯微鏡看到的應該是更真實的實在。所以,既然眼睛看到的無法坐實,那麼用顯微鏡看到的一樣會面臨同樣的困惑。
即,我們既不能信賴我們用肉眼所看見的東西,也不能完全相信通過顯微鏡所看見的東西。這樣說來,感官對于我們是靠不住的了。
在看一棵樹的時候,"實在的"形狀是我們感興趣的東西。但是"實在的"形狀并不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它是從我們所看到的之中推論出來的東西。因為在我們看之前已經有經驗起作用了,我們通過經驗從樹的外表推想出他"實在"的形狀。
這樣,實在的樹假如真的存在的話,也就并不是我們憑視覺、觸覺和聽覺所直接直觀到的那樣。實在的物體假如确實存在的話,也不是為我們所直接認知的,而必定是從我們所直接認知的東西中得出的一種推論。
實在的物體是什麼?因此,這裡就有兩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實在的事物呢?如果有,它可能是個什麼樣的客體呢?
我們把感覺中所直接認知的東西稱作"感覺材料":如顔色、聲音、氣味、硬度等等。我們把直接察覺到"感覺材料"的能力稱作"感覺"。
這樣,隻要我們看見一種顔色,我們就有一種對于顔色的感覺,但是,顔色是我們所直接察覺到的東西,但是察覺本身乃是感覺。
如果我們要認識事物,就必然憑借感覺材料——顔色、形狀等等,我們是把這些感覺材料和事物聯系在一起的。
但是,我們不能說感覺材料就是事物,也不能說,感覺材料就是事物的性質。
于是,假定事物有其實在的話,便産生了關于感覺材料和實在的關系問題。
這樣,我們的兩個問題便可以重新表述如下:究竟有沒有任何"物質"這樣的東西呢?如果有,它的性質是什麼?
當人們問物質是否存在的時候,就涉及兩個不同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們用"物質"來指一種和"心靈"相對立的東西,來指一種根本不是屬于任何一種思維或意識的東西。
唯心主義:物質是心靈的觀念第一個認為我們感官的對象不能獨立于我們之外而存在的哲學家是貝克萊(1685—1753)。他為人們所熟知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就是他唯心主義哲學的聲名,他認為世界除了心靈和觀念以外什麼也沒有。
貝克萊說,倘使有任何東西可以獨立于我們之外而存在的話,那麼它們就不可能是我們感覺的直接客體。
貝克萊(1685—1753)
貝克萊是在什麼意義上否定物質的呢?
首先,他并不否認通常事物存在,即那些感覺材料是某種獨立于我們之外的東西而存在,但是他不認為這個某種東西可以是"非心靈"的,也就是說,可以既不是心靈,也不是某個心靈所具備的觀念。
其次,他承認:當我們走出屋子或閉起眼睛的時候,必定有某種東西繼續存在。實際上就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我們不看它,也有某種東西繼續存在着。
但是,他認為事物的性質決不能和我們的"看見"不同,而且也不能獨立于視覺之外。這樣,貝克萊就認為實在的事物是心靈中的一個觀念。
貝克萊以後的其他哲學家也曾抱有這樣的見解,即認為盡管事物不依賴于我的看見才存在,但是它的确要依賴于被某一個心靈所看見(或者以其他的方式被感覺到),雖然并非一定依賴于上帝的心靈,但是往往必須依賴于宇宙整個綜合的心靈。
像貝克萊一樣也有這種見解,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無論如何,除了心靈及其思想和感情以外,沒有什麼被認知的東西是實在的。
抱着這樣的見解的哲學家就叫作"唯心主義者"。
他們的思想可以表述為,"任何可以被思維的東西,都是思維者心靈中的一個觀念;因此,除了心靈中的觀念以外,再沒有能夠被人思維的了;因此,任何其他事物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一切不可想象的,都不可能存在。"
與貝克萊相異的唯心主義者是萊布尼茨,萊布尼茨是17世紀偉大的數學家,微積分的創立者之一,萊布尼茨說,表現成其為物質的一切事物,其實或多或少隻是原始心靈的聚合而已。
這些哲學家們,盡管他們對于作為和心靈相對立的物質是否定的,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還是承認有物質的。
貝克萊和萊布尼茨兩個人都承認有一個實在的事物,但是貝克萊說,它是上帝的心靈之中的某些觀念;而萊布尼茨則說,它是一堆靈魂。
他們兩個都以肯定的方式,回答了第一個問題。顯然,唯物主義和微信主義的哲學家們所一緻同意的這一點,——不論物質的性質如何,總歸有一個實在的事物。隻是在解答我們的第二個問題時,人們的見解有了分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