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系青年其實讓我們最傷心的事

佛系青年其實讓我們最傷心的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1:48:53

佛系青年其實讓我們最傷心的事(讀懂僞佛系青年)1

三四月,大三的學弟學妹忙着找大廠的暑期實習,畢業班的同學們陸續收到出國申請的回信。結果總難十全十美,周圍人多多少少經曆了拒信的“毒打”或無盡等待的折磨。朋友圈和微信群裡每天都能看到“我佛了”“佛系等offer”“佛系面試”等等類似的言語。我思忖着,如果說2014年“佛系”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時,我們還在讨論淡泊甯靜,那麼現在我能想到的類似表達竟是“做一隻沒有夢想的鹹魚”“我太廢了”“我太菜了”……是的,“佛系”變味了,網絡作為消化系統的神奇之處在于,我們不論被喂養了什麼,都可以加工成我們世代的專屬烙印。那麼,我們讓“佛系”發生了何種變異?我們又何以成為了我們?

佛系青年的本意是指追求内心平和與淡然生活态度的人。但我們身邊有兩種“喬裝”的佛系青年,他們大概率出現在以下兩種語境中。第一種是對不滿結果的被動接受:“就這樣吧,我佛了。”他們通常不能淡然地接受結果,而會在失落中陷入自我否定。不論歸因運氣還是局勢,找了許多合适的理由,但最終困在“為什麼我不是被選擇的人”的自我拷問裡。第二種是試圖隐藏自己的努力和野心:“我一點都不拼,我太佛了。”這類朋友在我們從小到大經曆的應試場景中都能見到,他們大多在考前說自己沒有用功,考後說自己發揮失常,最後成功霸占了排名榜前列。即使在走出高考“陰霾”的大學時代,這樣的話語仍然伴我左右。很多優秀的同齡人不願讓别人對自己賦予期待,因為他們生怕有一步沒有走成别人期待的樣子;他們也忌憚同路競争者的努力,因為害怕被超越、害怕落後。

佛系青年其實讓我們最傷心的事(讀懂僞佛系青年)2

當代青年一點都不“佛系”,他們不淡定,他們真的很焦慮。可我無法像個看客似的去批判焦慮的“他們”,因為我屬于“他們”。我們被焦慮的浪潮裹挾地向前走,被充滿壓力的高等學府逼着快速成長。但,我們到底在焦慮什麼?放到北大這個語境來講,沒有一個人是無能的,沒有一個努力的人會一無所獲。但我們都在暗暗期許:“我要得到更多。”申請季在北大同輩的微博下看到這樣一句話,“為什麼Above Average這麼難?(為什麼超過平均水平這麼難?)”在我看來,這裡的平均絕不僅僅指社會平均,它隐含的意思或許是,我為什麼不在金字塔的頂端?是了,自我否定,因為同在一個平台而自己手裡的果實不如他人的鮮豔;不敢自信張揚,因為擔心自己的果實還不是最好吃的那一個。如此一來,“佛系青年”成了一個完美人設,在它的掩護下,我們可以在社交圈和輿論場悄悄藏起了那些自卑與恐懼,粉飾着謙遜淡然的臉孔。

我們為什麼成為了這樣的我們?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更上一層樓”“永争第一”……是這些小時候聽到的箴言錯了?并沒有,競争主義讓人類文明以驚人的速度演進,并用當今多變的、充滿活力的市場向我們持續展現它的光輝。但一個讓競争占領主流價值的社會有沒有隐患?當然有。就業難,看病難,住房難……,當各路媒體向年輕人展現着一個社會資源稀缺的時代時,他們或許期待着啟蒙年輕人改變世界的憂患意識。但在競争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我們或許這樣解讀:提前做好準備以争取到最好的社會資源。我們經曆的競争,往往不在自我驅動下完成,不以超越自我為目标。相反,它以比較來完成評估,以“超越隔壁班第一”“超越隔壁中學第一”為不斷更新的目标。摧毀良性競争的通常是自我的迷失。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向外拉響警報,不如說是我向内反思,反思即将走向社會的我,反思未來或為人師、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警惕“僞佛系青年”——不論是被“佛系”話術支配的人,還是用這套話術支配他者的人,從今天開始,再認識一次自己都不算太晚。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編排:戴衛 常祥

曉玲醫生“溫心”提醒您:關注5·12國際護士節

百年大疫後,向奮不顧身的白衣戰士首個節日緻敬

太極山泉水,天然弱堿性水(PH值:7.8-8.3),中和尿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