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說一個人晚成功,就用老子的“大器晚成”來形容他。但你可知道,這“大器晚成”在老子的《道德經》其他版本中還有“大器免成”的說法。那麼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呢?意思有什麼不同嗎?
一、出處不同
1、大器晚成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晉時王弼本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隐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大器晚成”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做成器具,後來用來比喻能擔當大事或作出大事業的人成就比較晚。
2、“大器免成”則出自帛書本的《老子》中。
“大器免成”講真正的大器是渾然天成,自然的,是不需要人為合成,而人為合成的,就是再大也是小器。
二、三個版本哪個可靠?
關于《道德經》的版本,傳世有數十種之多,但王弼本、帛書本、竹簡本是三個重要的版本。
1、王弼本
王弼(226--249),魏晉玄學理論奠基人。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金鄉)人。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簡稱“王弼本”、“王注本”、“王本”。
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中記載的為:“大器晚成”。
2,帛書本
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了寫有十多萬字的帛書,有不少先秦著作。其中,有兩種《老子》寫本,人們稱為甲本和乙本。
《老子》甲本和卷後的四篇古佚書共四百六十五行、一萬三千多字,字體接近篆體,書中不避漢高祖劉邦諱,成書年代,最晚在漢高祖時期。
《老子》乙本和卷前的四篇古佚書抄在一幅寬帛上,字體為隸書,共二百五十二行、一萬六千多字。書中卻避漢高祖劉邦諱,将“邦”字改為“國”字,而不避惠帝劉盈諱,成書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呂後時期。
這兩種《老子》寫本,年代已有兩千多年,可以說是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老子》一書了。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帛書甲、乙本,被人們簡稱“帛書本”。帛書本中記載的是“大器免成”。
3、湖北荊門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組竹簡本,簡稱“竹簡本”、“簡本”。遺憾的是竹簡本損壞嚴重,内容不完整。
以上就是發現主要的三種版本,争論焦點集中在王弼本和帛書本中。
現在我們見到的《老子》的上下兩篇,基本上都是《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
而帛書本出土後,人們開始對《老子》的上下篇次有了疑問。因為在帛書《老子》甲、乙兩本中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且都不稱經。
還有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也成為人們争論的一點。
就現有資料來看,我認為帛書《老子》雖然古老,但它是《老子》理論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因為帛書《老子》既不分章,通篇文字劃分為“德”、“道”兩部分,是一個整體。
而後來的王弼本《老子》應該是成熟的版本,也是老子思想理論成型的階段,文字固定,分為道經和德經,這才有了《道德經》的說法。說它是帛書本《老子》的繼承和發展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我們後世大都以王弼本《老子》為版本也是順理成章的。
三、“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意思一樣嗎?
“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在意思上還是有區别的。
“大器晚成”指用大的材料,長時間才能做成大器具,比喻能成大事的人往往比較晚成。
“大器免成”則是說的是真正的大器是天然而成的,不需要人為合成,如果是人為合成的,就算再大也是小器。
既然“大器免成”的版本早于“大器晚成”版本,為什麼很多版本的《道德經》還要用“大器晚成”呢?
這還要從“免”和“晚”的關系來說,有專家認為“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中的“晚”和“免”就是同一個字。
他們認為,免通晚,因古時m輔音與w輔音互通,“免”讀作“晚”,“晚”也作“免”解。因此,“大器晚成”也是正确的。
我們拿清代精刻《古逸叢書》本《老子道德經注》來看,書中用的也是“睌”,因晚音同免。
而今人用得最多的是晉人王弼本的注解,王弼用的就是“晚”,這也得到人們的認可。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道德經》就也沿用了“晚”字。
當然,也有不同聲音,說“大器免成”是正确的,說它的意思符合老子的思想,隻是被後世帝王根據政治需要而将“免”改成“晚”的,但目前沒有确切的證據支持。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