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工業強鎮農業富鎮

工業強鎮農業富鎮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4 17:19:46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解放,大膽創新,催生了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新華社記者李錦的“興福現象”調查被列為新華社1994年重點報道工程。他撰寫的稿件《欠發達地區農村改革的新思路》和《興福鎮調查》刊出後引起連鎖反應,受到當時各級領導的關注,在全國産生強烈反響。“興福現象”一度成為農村經濟市場化發展的全國“樣闆”,其中的豐富經驗對發展民營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着重要的啟示。

博興縣興福鎮是一個普通的小鎮。如今,它已成為魯西北農村一顆以富庶文明而熠熠生輝的明星。這裡人均存款列山東省各鄉鎮之首,擁有百萬元以上資産的個體大戶百戶以上;這裡是全國最大的廚房設備生産基地、民間制膠基地、鍍鋅薄闆銷售基地。當一些地方面對經濟落後的狀況坐困愁城,面對發達地區的騰飛望洋興歎時,興福人是以怎樣的思路、膽略和氣魄,從貧窮落後的窘境中脫穎而出,創造出非凡業績的呢?

一、放手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是興福鎮走向興盛的最佳選擇

興福鎮經濟發展曆程曲折,最終選擇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道路,這是實事求是的選擇。

1984年,中國農村改革進入了發展商品經濟階段,興福鎮也随潮趕流,大抓鄉鎮企業,一年之内辦起了30個集體項目。但這些項目就像昙花一現,大都連産品都沒有出來,很快就倒閉了。集體企業慘淡經營、每況愈下,一批貧困中的農民卻開始躁動起來。興福鎮政府所在地的四個村,曆史上就有箍鐵壺、修蒸籠、熬膠的傳統和技藝。農民們有的搞起家庭作坊,有的挑起擔子離開家鄉闖市場。到1986年,這裡的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悄悄地進入了興旺時期,出現了廚房設備大戶範曰光、王志華、王相雲,建築大戶王樹銀,熬膠大戶劉德長,白鐵大戶李志博等一大批頗具規模的個體私營大戶。

一成一敗,一正一反。在反思中,興福鎮黨委、政府領導堅定了這樣一個觀念:一窮二白的貧困農村要發展經濟,必須經過一個積累資金、培育人才、開拓市場、尋找信息的原始階段。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由小到大,由低層次到高層次,逐步發展,才是最佳選擇,明智之舉。觀念一新,價值萬金。至此,興福鎮終于選準了自己通向“幸福”的道路。如今,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産值占總産值的82%,全鎮經濟總量以年平均遞增57%的速度迅猛增長,93年總産值2.7億元,利稅已達2449萬元。

工業強鎮農業富鎮(檔案見證小康路)1

吳官正到興福鎮福旺村考察

二、鄉鎮政府要給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保駕引航”

1982年,義和村農民任樹茂以每噸4000元的價格把村裡積壓的幾噸水用膠買下來,又以4500元賣出去,淨賺了1700元。當時鎮上的工作組正在村裡打擊投擊倒把,任樹茂理所當然成了批鬥的對象,賺得1700元全交出來還不行,還準備以投機倒把罪逮捕。這一下,農民熬膠搞副業的熱情被迎頭澆上一盆涼水,任樹茂也灰溜溜地過了四五年。随着政策的放開,鎮領導認識到這件事辦錯了。錯了就改!鎮領導再進義和村,宣布給任樹茂平反退還了沒收的1700元錢,公開向任樹茂道歉。鎮黨委、政府這麼做,打消了農民的顧慮,打那,不僅幾口熬膠鍋又重新點燃起來,而且銷售明膠專業戶也很快發展起來。

這件事給興福鎮黨委政府啟發很大:人民自有回天力,群衆中蘊藏着巨大的緻富熱情。鄉鎮黨委政府就應該通過正确決策,正确的政府行為,調動和激發農民自身的積極性,變直接管理經濟為順勢引導,宏觀調控,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保駕引航”。在具體工作中,他們努力實踐着這個觀點。

一是“放鳥出籠”。為了引導農民走向市場,興福鎮黨委、政府從思想到行動搞了一系列放開。思想上放開:對做出成績的農民表彰獎勵,披紅挂花,讓他們當勞模,當幹部;政策上放開:連續出台關于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規定;經營上放開:鼓勵農民離鄉離土,到鎮上或外地搞經營辦企業;管理上放開:怎麼有利于經營就鼓勵怎麼幹;服務上放開:全力以赴幫助個體私營企業解決難題。有一段時間,個别行政管理部門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中有對個體私營企業加壓、設卡、亂罰亂攤派的問題,影響了發展。鎮黨委馬上趕往縣政府反映情況,“一狀告了六個局長”。縣長立即召集這些局長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使問題很快得以解決。興福鎮黨委、政府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氛圍,同時,也樹立了鎮黨委、政府全新的形象。

二是“築巢引鳳”。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潛在矛盾和制約因素也日益顯露出來。一家廚房設備制造個體戶費盡口舌說動一家大礦務局簽定了購貨意向,人家到鎮上一看,是家小個體戶,當即揚長而去。在哈爾濱召開的一次全國明膠定貨會上,到會的460名客商有260名來自興福。自家人競相壓價,互相傾軋,造成用戶反感,使數十家蒙受破産損失,個體私營經濟出現了徘徊局面。教訓引起興福鎮黨委、政府新的思索,作出了新的決策,即:建設鎮工業小區,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個體私營大戶到工業小區經營。小區内堅持獨資、合資、股份、集體各種形式一起上,通過宏觀引導,建設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大企業,給小而散的個體小企業形成壓力,促使其由自發性、自然性、盲目性向現代化,集約化轉變,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這一政策出台後,許多個體經營大戶帶着資金、技術、設備、銷售渠道進入小區。其中帶進資金、設備50萬元以上的就有34戶,當年就有廚房設備總廠、廚房機械廠、廚房制冷廠等幾家獨資或股份合作制企業投産,實現産值1600萬元,利稅310萬元,很快形成了廚房設備等六大生産銷售基地,并帶動全鎮個體私營企業由分散的家庭作坊逐步轉入獨資、合資、股份制的現代化企業。

三是“潛龍飛天”。對大戶們開放的工業小區建成後,興福鎮的決策者們先後與清華大學、山東工業大學、省五金研究所等10多家科研部門攀親,投資1000多萬元,對廚房設備制造業進行技術改造,擴大規模,增加産量。對熬膠和草柳編業也投入200萬元進行技術改造,使企業的産量和利稅大幅度提高。這些技術項目都在工業小區的企業中進行,使工業小區成為幾個主要産業的“龍頭”,形成個體私營大戶撐起工業小區,工業小區帶動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帶動整個興福經濟巨龍騰飛的格局。

工業強鎮農業富鎮(檔案見證小康路)2

興福鎮的廚具産業

三、立足興福實際,唱好自己的“地方戲”

經濟發展,離不開自己的地方特色。興福鎮的領導認為,傳統項目群衆熟悉,有基礎,占用資金少,掙錢快,勞動力密集,家家戶戶可以辦,容易形成規模,隻要搞好了,小項目也可以幹出大經濟。根據這個思路,他們對這些傳統項目積極進行技術改造,審時度勢,向規模化、現代化引導。興福鎮的廚房設備,起點就是過去手工藝人走村串戶編制的竹木蒸籠,後來“比着葫蘆畫瓢”又做鋁蒸籠,再後來,技術投資,試制出全國第一台電汽兩用蒸箱,接着又搞起電烤箱、冷凍箱等産品。現在興福鎮的廚房設備有12大系列,184個品種,數千種産品,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設了500多個辦事處和銷售點,産品走進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的食堂,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并走出國門,銷往韓國、新加坡、俄羅斯。興福鎮的另一項支柱産業——黑白鐵加工,也是這樣幹起來的。起初買幾張白鐵皮,挑着擔子走村串戶做水桶,一年下來四五千元到手。如今,黑白鐵加工業已輻射到五六個村,年總産值4000多萬元。不僅如此,黑白鐵加工業還帶起了一個相當規模的黑白鐵市場,年吞吐量超過300萬噸。柳編工藝,過去的産品是農村常用的簸箕、水鬥子,如今已發展成為桌椅幾案,櫥櫃箱床數千個花色品種,産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興福鎮如今的廚房設備、熬膠、黑白鐵加工、建築、柳編五大支柱産業就是這樣由傳統項目發展起來的。

四、讓市場經濟中的能人拜将登台

興福鎮一不靠山,二不傍水。一個窮鄉鎮能夠在幾年内迅速崛起,關鍵還在于有一批率先冒出來的市場經濟能人。談到這一點,鎮黨委書記張英峰說,市場經濟靠人。我們最初選擇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道路,做的也是人的文章。用個體經營方法激發個人的動力,培育出一批市場能人,然後發揮能人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形成“一人富,數人跟;一群富,帶全村;一業帶多業,一村帶多村”的連鎖帶動,最終促進全鎮經濟的發展。

随着經濟的飛速發展,鎮黨委、政府大膽啟用一大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能人,把經濟能人的經濟優勢變為政治優勢,把一人優勢變為整體優勢,為了把這些經過市場經濟風浪摔打的種田人、修籠匠、屠戶、拉地排車的培養成新型農村基層幹部,他們通過函授、電大、訓練班、舉辦專家講座、脫産學習、自學考試等形式,組織這些人學經營、學管理學、技術學外貿、學公關、學駕駛。目前,全鎮湧現出1000多名懂管理、會經營、懂技術、善公關的企業家和經營行家。

興福鎮黨委、政府在啟用人才方面,隻要符合三個有利于,就用起來。今年初,他們對村級幹部調整又有大動作;36個行政村,有一半以上村的村支部書記或村委主任做了變動,為下一步經濟的進一步騰飛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原載于自1994年8月31日《濱州日報》第一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