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了西(南)虢(guó),為虢叔之封國,這裡要說的東虢為虢仲之封國。《國語·鄭語》記載:“其濟、洛、河、穎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郐為大,虢叔恃勢,郐仲恃險。”當時在濟水、洛水、河水、颍水之間有十個國家,其中以東虢和郐國(今河南新密市東南)實力最強。東虢國地處河南荥陽西北一帶,今荥陽市廣武鎮南城村東南有平陶故城遺址,即為東虢故城。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說:“汜水縣,古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臯縣,一名虎牢。”虎牢,也叫制邑,即汜水縣,今河南荥陽市西北汜水鎮,古稱虎牢。宋代《通鑒地理通釋》介紹:“虎牢之險,天下之樞也,在虢曰制,在鄭曰虎牢,在韓曰成臯。”地勢顯要,設虎牢關,是洛陽東部的重要軍事重鎮。《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東巡路過荥水,有個叫高奔戎的臣子生擒活虎獻給穆王,穆王将老虎關在東虢,“虎牢”由此得名。但這隻是傳說,“虎牢”真正的由來可能跟“虢”字的雙手搏虎之初義和虢地先民獵虎搏虎的傳統脫離不了關系。
東虢作為地名早在殷墟甲骨蔔辭中就已出現,《甲骨文合集》收錄一條武丁時期的蔔辭:“乙未,争貞,呼虢 (暨)曼?八月。”蔡運章認為這裡的“虢”即為東虢。曼地又在哪裡?《左傳·成公三年》中有“東鄙覆諸鄤”的記載,當時諸侯聯軍入侵鄭國東境,鄭将公子偃下令在東境的鄤地設下埋伏。“鄤”即為蔔辭中的“曼”,在今荥陽汜水鎮以南一帶,“呼”是命令的意思,可見武丁時期這裡為虢方,聽命于商王。那麼商代東虢國實為商代虢方之延續了。有人推測西周初先封虢仲于東虢,後将其弟虢叔再封到西虢,也有學者認為東虢在文王東進時期就已分封,目的是為了日後方便滅商。出土東虢銅器有“鄭虢仲簋”、“鄭虢仲鼎”等。
鄭虢仲簋銘文
東虢國在西周時期的曆史較為暗淡,活躍度似乎沒有西虢國高,也不知是不是史書漏記的關系。傳世虢器西周晚期“虢仲盨(xǔ)”銘文記載了虢國奉命南征的事迹,《後漢書·東夷傳》中也有類似記載:“厲王無道,淮夷人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複命召公伐之。”“虢仲盨”出土于三門峽虢國墓地,一般認為是西(南)虢銅器,但從地域配置來看,這裡所說的虢仲也有可能來自東虢。當年武王分封東西兩虢鎮守王畿,盤據東西部軍事門戶,自然是為了防禦東南淮夷及西戎的入侵。厲王無道國政腐敗,周室一度衰弱,此時天下群魔四起,侍機而動,西部戎狄及東南淮夷相繼叛亂。以徐戎為首的淮夷諸國早在“三監之亂”時興兵犯周,被周公旦殘酷鎮壓;周康王時又僭越為号,興兵直逼宗周,西至河上。厲王昏庸,徐戎等淮夷諸國再次興風作浪,宣王急令就近的東虢負責抵制,結果不克,又命召公前往征讨。當然,也不排除東西兩虢合力征讨的可能性。
西周晚期虢叔旅鐘
走過輝煌的西周時期,到西周末年東周之初的東虢國實力也大不如從前。《國語·鄭語》記載了封地遠在西北部的鄭桓公預感到西周即将覆亡,為了鄭國的前途,考慮将國家遷到洛陽附近去,地理位置險要的東虢被看中。鄭桓公切中虢君貪婪成性的要害,以王室混亂衰敗為名,将家眷和财物寄存在虢地和郐地,虢君不敢怠慢,收留了這個禍水。《竹書紀年》記載:“(周平王)四年,鄭人滅(東)虢。”即公元前767年,鄭人随平王東遷後不久,當即吞并了東虢、郐國等十邑。太史伯說:“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衆,奉辭伐罪,無不克矣。”太史伯說:“周王室混亂而疲敝,而虢君、郐君又驕侈貪婪,他們一定會背叛您(鄭桓公),到時您就可以以天子的名義去讨伐他們,沒有不成功的。”根據以上記載分析,鄭人滅虢是經過平王同意的,而平王之所以默許鄭人滅虢,可能跟西(南)虢虢公翰擁立周攜王有關。《左傳·隐公元年》記載:“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是東虢滅亡後的鄭邑,岩邑,即堅固的城池,東虢最後一代君主虢叔死在這裡。
西周晚期虢仲尊
《路史》載:“下陽,序之封,晉滅之。”序,虢序,東虢後人。春秋初期,東虢被鄭國所滅後,周王又将東虢後裔分封到南虢附近的平陸縣境内,史稱北虢,但何時所封不得而知。這個北虢由于弱小,依附于兄弟之國的南虢,其實就是一虢。公元前658年晉國假道伐虢的虢即為南北之虢。南虢在今河南山門峽市陝州區,北虢在今山西平陸縣境内,兩則一個居黃河以南,一個居黃河以北,故有南北之分。
文/堰風
西周古國——虢國,一個尚武的民族,典故"唇亡齒寒"來自這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