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 【唐】李 賀
八年級上冊·(圖文|善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歌大意】戰局像烏雲重壓要把城牆摧垮,铠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魚鱗一般閃耀着。秋色中,遍地響起了号角聲,凝結在塞上的深紅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部隊行進在易水邊,風卷動紅旗,濃霜凝住戰鼓,鼓聲低沉。為了報答君王的厚愛,(将士們)甘願高舉寶劍,戰死沙場。
【作者簡介】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漢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有“詩鬼”之稱,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隐稱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長期的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辭去奉禮郎回昌谷,27歲英年早逝。
【寫作背景】李賀這首詩是寫易水左近的戰事。易水在今河北北部,是安史亂後常發生藩鎮割據的地方。“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與藩鎮的戰争連綿不斷。所以這首詩很可能是以朝廷與藩鎮的戰事為背景,通過歌頌不惜為國捐軀的精神,寄寓自己為國立功的壯懷。
【理解性默寫】1.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描寫敵情緊急,戰事迫在眉睫的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2.詩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的句子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煉字煉詞】“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句中的“壓”和“開”字用得好,曆來被人們稱道,請簡要分析兩個字好在何處?
答:“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緻的揭示出來;“開”寫出了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士氣高昂,和敵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意象意境】1.詩人以色彩斑斓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争風雲,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答: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紅色,不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色彩斑斓的畫卷。
2.請描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的場面
答: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将士們毫不氣餒。
3.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4.展開聯想與想象,描繪颔聯所展現的畫面。
答: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的鳴響起來,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迹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
5.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提示: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态突現出來。
6.由“半卷紅旗臨易水”的“易水”,你聯想到什麼?
答:荊轲刺秦王,易水訣别。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名句賞析】1.請從不同角度試分析“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成為名句的原因。
答:“黑雲壓城城欲摧” 用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現在常用來形容局勢的危急。次句寫城内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隻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嚴整陣營和高昂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示例一:運用比喻,誇張手法,渲染把敵軍比作黑雲,既寫出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而且“黑”字突出敵人的猖獗、軍情險惡;“城欲摧”表現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示例二: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淳盡緻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示例三:在色彩運用上,“黑”字突出敵人的猖獗、軍情險惡;“金鱗”形容铠甲閃光如金色魚鱗,一個“金”字表現出我軍将士雄姿英發、高昂迎戰的狀态。兩相比照,表現出戰争形勢的緊迫。
2.賞析“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答:這兩句詩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台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了将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3.詩人用斑斓的色彩來描寫戰争場面,請加以賞析。
答:本詩有着鮮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紅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斓的畫面。時值深秋,黑雲壓城,戰士們穿着铠甲在夕陽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聲中,浴血奮戰,大塊殷紅的血迹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使塞±的紫色顯得更濃烈,讓人感受到一種黯然凝重的氣氛.從而渲染出悲壯慘烈的戰争的場面。
【情感主題】全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争,渲染了凝重慘烈的戰鬥氣氛,表現了守邊将士浴血奮戰誓死報國的精神。
【藝術手法】1.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一二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運用比喻誇張象征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贊美了守軍将士的高昂士氣,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與次句形成鮮明的對比,相互映襯渲染了緊張氣氛。
2.對于“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兩句詩,王安石曾批評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甲光”,楊慎卻稱自己确曾見到過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不知詩。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答: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壓城守軍到陣也未必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營造意境的手段。
【中考真題】1.本詩描繪了一場邊關戰争,表現了守邊将士什麼精神?
誓死報國、英勇赴戰的精神。
2.“黑雲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答: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衆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将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緻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
3.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1)首句用黑雲暗喻敵軍,一個“壓”字,把敵軍的人馬衆多(來勢兇猛或交戰雙方力量懸殊)情況,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
(2)最後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引用典故表達了将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4.這首詩描寫了三個時間的畫面,請分别用三個短語概括:敵兵壓境、浴血奮戰、夜襲敵營。
5.詩的颔聯分别從視覺和聽覺角度來描寫,運用誇張和比喻相結合的手法表現邊關将士的威嚴之勢。
6.“半卷紅旗臨易水”最易讓人聯想起的一句詩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悲壯之感,可見戰争的殘酷。而“半卷紅旗”這一細節更加重了悲壯的氣氛。
7.請簡要分析“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全詩中的作用。
答: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表現了戰争形勢的緊迫。
8.對這首詩内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C )
A第一句“黑雲”比喻敵人大軍壓城的氣勢,第二句“金鱗”比喻铠甲在太陽下反射的閃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邊塞泥土的顔色怪異,包含着當時戰況嚴峻的象征意義。
C.第六句,“寒聲”指戰鼓的聲音低沉重濁,“不起”指戰士們在這樣沉重的鼓聲中鬥志難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戰士們為了報答君王平日裡對自己的重視,決心奮戰沙場,為君王獻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