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劉琪 記者 何麗娜
2個月前,懷孕31周的小欣(化名)開始咳嗽,她本以為是感冒,但為了腹中胎兒不敢亂用藥,直到胸壁上出現結節,才到醫院就診。
當地醫生建議小欣拍胸片進一步确定病情,但她又因擔心拍片對胎兒有輻射,隻選擇回家靜養,沒想到之後症狀愈發嚴重,走兩步就胸悶氣短,根本無法平躺,後演變成整晚都得坐着,實在熬不住的小欣隻好再次就醫。
這次,醫生考慮為肺栓塞,建議她接受胸部CT檢查,卻遭到小欣的第二次拒絕,進退兩難:孕婦本屬于特殊人群,無法确診也就意味着無法對症用藥,思索再三後,家屬最終把小欣轉送至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杭州市危重孕産婦中心)。
此時,從不同科室趕來的醫生都已在急診室,隻見小欣坐在床上,呼吸急促,醫護人員正在進行輸液、抽血以及進行超聲檢查。大夥深知情況已十分危急,需立即完善各項檢查,卻遭到了小欣的第三次拒絕,“不想做放射檢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保護腹中胎兒
孕媽三次拒接影像學檢查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沈淩在檢查後,發現孕婦胸壁上有一個很明顯的腫塊,表面已經發紅,觸碰了一下發現質地很硬;又聽了聽肺部情況:右肺呼吸音明顯低于左肺,右下肺呼吸音消失了,“難道是有胸腔積液?”
護士在檢查患者身體時,又發現小欣全身多處皮下硬結,此時超聲科醫生報告:肝髒有多發結節和腫塊,另外右側膈肌明顯升高,膈肌上擡正好可以解釋沈淩醫生的困惑——右下肺呼吸音消失。
之後,急診的化驗結果出來了,醫務部立即組織多學科讨論,但由于小心此時仍拒絕CT甚至胸片檢查,醫生們隻能對僅有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
參與讨論的急診科、ICU、呼吸科、産科、肝膽外科、血液科等醫生一緻認為可能是惡性腫瘤,但腫瘤的來源尚不清,定要完成肺血管CT檢查。
聽到這裡,小欣終于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答應接受檢查,面對檢查結果,在場醫生大為震驚——患者肝髒體積增大,裡面密密麻麻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結節,右側膈肌明顯擡高,使得右肺體積明顯縮小;右肺門與肺動脈交界處有一個腫塊。
由于情況危急,産科當天晚上立即安排剖腹産,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們發現小心右側卵巢表面可及一枚質硬腫塊,大小約1.5cm*2cm,随即進行了切除;肝髒表面可觸及數枚凸起腫塊,大網膜、全結腸及部分小腸未觸及異常腫塊、未見明顯狹窄。
大夥原以為在腹中胎兒落地後,患者的膈肌應該能下移,然後就能輕松地躺下了。可在術後轉到普通病房後,小欣依然隻能每天端坐着,躺下立馬就會喘不過氣,
查體後發現小欣有很明顯的腹部矛盾運動,平卧位吸氣的時候腹部是陷進去的,新的問題接踵而至:難道是膈神經受到侵犯了?
肝髒内密密麻麻全是結節
家族遺傳是元兇
醫生在進一步了解患家族史後,得知小欣的父親死于肺癌,母親有乳腺癌,舅舅是腸癌——可能是基因上的問題,導緻小欣患上惡性腫瘤。
于是醫生們再次召開多學科讨論,最終達成共識:癌症來源于肺,并且惡性程度很高,同步進行基因檢測結果顯示ALK陽性,患者可進行靶向藥物治療。
在呼吸科王利民主任和沈淩主任醫師團隊的細心照護下,小欣的各項指标逐漸好轉,腫瘤标志物明顯下降,近一個月的治療後,小欣終于可以出院,與出生後就分别的孩子相見。
沈淩醫生說到,孕婦肺癌是一個極低概率事件,但這樣的情況太令人傷感,由于後期生存時間有限,年輕媽媽難以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對孩子來說,沒有媽媽的陪伴,在長大過程中發生腫瘤的風險也要比常人高出不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醫生反複提醒:一定要警惕腫瘤家族史。對于有腫瘤家族史的患者,要牢記其發生腫瘤的風險是要高于普通人群的,因此要定期進行相關的檢查,如小欣家族中已有多人患癌,即使年輕也要警惕惡性腫瘤的風險,特别是在出現一些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如刺激性幹咳、呼吸困難)時,更要及時就診。
對于頑固幹咳的患者,即使是孕婦,從健康角度出發,也一定要進行影像學檢查。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