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做中台5年總結的7條經驗,偏重于整體性的産品思維意識和框架。主要從發展思維、平衡能力、系統設計、轉移矛盾、善于借勢、信息機制、沉澱資産這7點進行總結梳理,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過去一段時間,我已經累計寫了《我做中台這5年》系列文章共計7篇。這裡面:
- 有比較宏觀的中台概念介紹:《我做中台這5年:我的中台觀》
- 有我對轉轉做中台的實踐回顧:《轉轉中台5年發展的整體回顧》
- 有如何規劃和落地中台的體系拆解:《中台規劃深度解析:用戶、機制、系統》
- 有中台系統建設的方法思維:《中台系統建設之“屏障”思維》、《中台系統建設之“鎖鍊”思維》
- 有如何基于問題做精細化運營:《中台的精細化運營:“問題”反向驅動機制》
- 有對中台定位和發展的思考:《不設邊界,把中台做“厚”》
這個系列,比較偏重于整體性的産品思維意識和框架多一些,打算寫夠10篇,基本上自己在中台這塊的經驗就算梳理得差不多了。
目前已經構思或準備好的有2篇:
一篇打算将之前做過分享的《5年中台實踐的7條經驗》寫成文字版,也就是大家即将看到的本文内容。
另一篇打算寫下人,介紹下中台産品的能力模型,名字暫定為《中台産品經理的“十字型”能力模型》。
最後一篇,還沒有想好,以後想到了再說。
另外,這個系列,是基本沒有涉及到具體産品域設計經驗和方法的,例如訂單、支付、促銷等等這些專業領域該怎麼做。後邊有機會再看要不要寫。
正文開始。先看一個整體框架:
以上7條經驗,基本就是我結合自己過去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比較适合中台發展落地的一些經驗。
接下來,我們逐一介紹下。
一、發展思維我認為發展的核心模型是由3個要素組成,分别是規劃、機會、資源。
發展,就是自我在周遭環境下,不斷洞察機會,結合現有資源,規劃并落地的過程。
機會意識很重要,它基本決定了我們能否做有價值的事情,而這個機會宏觀上來自于公司戰略,隐藏在跟用戶、跟業務、跟兄弟部門、跟同事上下級之間的連接中。
規劃落地,在經驗的前提下,結合洞察到的機會,再根據資源,确定目标與節奏,最終拿到結果。
1. 規劃篇
我覺得規劃分為3個步驟:
第一步:“看見”。可以是别人做過的,自己做過的,也可以是推導出來的。
第二步:藍圖。就是框架搭建、核心路徑和指導原則。
第三步:不斷糾偏。大規劃拆解小規劃,階段性診斷當前,及時糾偏規劃。
2. 機會篇
聊到機會,其實大家更多會提到需求。
但如果發展業務過程中,你隻是被動的等待需求,或隻是看到顯性的需求,那你基本上就不會有機會。
更多的機會,其實潛藏在冰山之下,例如:
- 對戰略的思考
- 跟業務的密切溝通
- 用戶和客服的反饋
- 内部複雜/重複/不通暢的事情
- 新技術的關注
……
從2016年到2021年,轉轉中台都會緊貼公司戰略重心的變化,敏銳洞察到機會。然後做出及時判斷,适當調整陣型、聚焦資源,然後支撐業務發展的同時,做了一個個中台化的沉澱。如下圖:
3. 資源篇
怎麼看待資源,我的觀點其實很簡單,其實就像投資一樣,你如何賺到更多的錢。
用财務模型類比,我們做的無非就是幾件事情(注意以下收入、支出并不真的表示是錢,可以理解為價值):
- 增加資産,然後資産會不斷自增産生收入。例如系統化、模闆化的工具,就可以産生複用性,那麼下次不用花任何成本就能支持需求,相當于帶來價值。
- 直接提升收入。例如中台也可以直接做一些增收的項目,例如營銷工具、低費率通道等等。
- 降低支出。例如沒有做到很好中台化,造成重複性的資源投入或設計不合理造成的返工,那就是變相增加支出了。
- 降低負債。例如有些中台化過度設計,做了太多較長時間都用不上的冗餘功能,相當于我們有了一筆負債。
所以,把資源當做自己的錢來認真對待,中台産研要合理使用資源。
二、平衡能力
- 需求抽象轉為系統産品,避免重複消耗資源;
- 開拓新的業務能力,直接帶來收益;
- 産品架構合理,注重擴展性,不浪費研發資源;
- 産品優先級拆分,合理調配當前資源,兼顧當前與未來。
平衡的決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
決策時,你面向的用戶是廣義的,不局限于産品用戶,而是和産品過程中的所有利益方。然後結合環境各種變量,得出一個最優解。
另外,平衡并不一定都是體現在每一個單點決策上,更多時候是在整個周期内,這時候平衡能力要看全局思維和節奏感。
也就是局部與整體的平衡、短期與長期的平衡。
1. 局部與整體
這裡講個工作中的一個案例:
公司2個業務,都需要對C2B和B2C兩段交易做一個模式銜接,一個叫寄賣,一個叫以舊換新。
最終,寄賣模式實際上是由中台統一封裝提供給上遊業務的,但以舊換新确實讓業務自行封裝使用的。
局部來看,對以舊換新業務方來說,他們的成本一定是高的,除了本身開發之外,還需要對中台現有能力去做熟悉。
在整體公司來看,寄賣模式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模式,肯定不屬于mvp的概念,并且當前直接就是多品類都要使用的場景;中台去介入,從ROI角度來看,成本是小的。
但對以舊換新來講,業務屬于嘗試的階段,并且很多人看法不一緻,單量上線預估也比較一般,品類也有限定;在這個情況下,考慮ROI,中台做這個就相對不太合理。
再講另一個現象,就是非核心業務的困境:
中台變為各業務中樞的情況下,非核心業務很難獲取到資源。
如果完全站在ROI角度來判斷資源投入,業務對中台的滿意度将會降低至負值。
這時候,有2種建議的做法:
要不保留小的固定帶寬,順序排期,讓業務看到希望;要不就是在固定周期内要給予一定的需求支持,哪怕支持一個小的需求。
這種情況下,對非核心業務,盡可能保持多一些“感情”溝通。
2. 短期與長期
講一個關于商品體系升級項目的案例:
轉轉曆史上,是以C2C起家的,所以整個商品結構設計的沒有那麼完善,用戶發布C2C商品,商品相關的信息沒有太多需要結構化的約束,更多就是标題、描述這些文本。
但是随着公司越來越重視服務和履約,就慢慢發展成為了對垂直類目的深度介入,有C2B回收也有B2C賣場,這時候無論是價格、質檢還是搜推,都強依賴商品類目屬性體系的完備。
做升級項目的時候,已經是2019年了,距離最早C2C底層設計已經過去三四年,過程中一直沒有産品介入,都是技術在打補丁,終于到了扛不住的時候。
于是,我們終于下了決定,來個破釜沉舟的重構,代号【盤目】。
盤古項目,先推動了轉轉内部業務拉齊技術和内容體系,後續又恰逢轉轉與找靓機融合,總曆時将近10個月,涉及到公司所有部門;
過程中,産生的技術難度和業務壓力為中台曆史所有項目之最。
這個底層改動項目,中台面臨的協作壓力(業務在短時間内的不理解)是非常高的;但是,為了長期的價值,就必須果斷做決策,否則後邊會更加痛苦。
當然,這個例子也讓讓大家意識到,中台系統架構,一定要具備前瞻和擴展預留,否則後續将會以數十倍資源進行彌補。
三、系統設計1. 标準與個性化
标準與個性化,其實是一個靈活性的問題。
在系統設計層面,很多人的做法,會直接把個性化交給業務,然後造成中台 業務,共同面對其他上下遊,如下圖:
這樣的架構,有如下優缺點:
- 優點:中台資源壓力比較小;業務靈活度較高;
- 缺點:所有上下遊感知成本大;數據統一化和規則統一化會變得極度困難;
其實,大家會發現這樣做,缺點會大于優點。
那還有另外一種架構,是中台作為一道屏障的方案,如下圖:
中台介入的架構,優缺點如下:
- 優點:上下遊感知和交互成本小;實現數據統一化和規則統一化;
- 缺點:中台架構難度和産品挑戰大一些;業務一定程度上依賴中台;
但是,綜合來看,優點是遠遠大于缺點的。
所以,也比較推薦中台作為一道屏障,然後讓業務有限靈活,确保全局是最優的。
2. 多域串聯與跨域轉換
一個需求,整體在中台的實現是比較複雜的,一般都會跨域在5-10個;而在每個域内的設置内容,都可能多達數十項;并且中台各域之間,還存在依賴關系。如下圖:
在項目中,經常會發生漏配錯配的情況,并且溝通協作成本很高,測試周期也比較長。
所以,在中台,做一些大項目,“老人”會更有優勢,因為他們會更有經驗一些。
那一個組織的發展和穩定,肯定不能建立在純靠個人經驗上。
我們經過不斷摸索,逐漸将一個需求的實現,在中台系統化實現了。
即可以通過像業務線這樣的主鍵,貫穿所有産品域的各個功能點,并且功能點已經盡可能把代碼邏輯變為了配置化。
這個之前《鎖鍊思維》那篇文章已經講的比較清楚,這裡不再展開。
各産品域的交流,也可以通過統一的度量衡系統進行轉譯。如下圖:
系統化之後,項目效率大大提升,基本很少發生漏配錯配,系統化天然節省了項目化的測試成本。
并且這樣的“經驗”,可以變為不依賴人的系統,大大提升了穩定性。
四、轉移矛盾中台作為項目實現的中樞,必然會高頻遇到資源的矛盾。
每個業務在中台的預期,都希望是最高優先級,但是資源永遠是有限的,并且大概率會投入到重點業務。
這時候,得不到更多支持的業務大概率對中台滿意度是不高的,有時候再加上信息單向傳遞,很容易激化矛盾。
面對這種情況,客觀上就2個解法:一是中台加人,而是業務排出來優先級,中台按照順序來做。
而最關鍵的是,這2個操作,都一定不能是單點的溝通和判斷。
盡可能是拉齊相關利益方一起達成共識,例如從公司層面來敲定全部業務幾個事情的重要優先級,這樣就不再是中台自己來選擇優先級,所有業務也都更容易接受。
同理,增加中台資源,這個涉及到人員招聘預算,站在老闆角度,也一定必須是業務需要中台增加資源為前提。
五、善于借勢産品經理要想改變世界,我覺得協同能力至少可以排在第二位。
正确重要的事情,更多時候大家不一定能認知到,尤其是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沖突的時候。
沒有“實權”,必然需要靠協同能力,協同要講究各種借勢來實現。
根據我自己經驗,能夠産生借勢的4種方式:
- 找利益共同點。例如搞聯合項目、業務需求 基礎建設一起做、項目利益分配。
- 以**之名。例如以用戶之名、以風險之名、以老闆之名(有時候需要用,但是要注意形式)。
- 人際關系。例如要讓協作方感受到被重視,團建慶功宴要記得感謝、日常的非正式溝通、建立你來我往的“人情”。
- 影響力(口碑、威望)。讓自身成為金字招牌,有口皆碑,大家相信你;也可以叫其他有名望的人過來站台。
這裡講一個案例。我們支付中心最早啟動和發展的契機,其實就是來自于一個146w重複打款的事故。
這個風險非常大,所有人都無法再承受第二次的事故出現,所以之後我們非常自然順利地推動賬戶、結算等支付系統化項目的落地。
過程中,我想沒有人會對此産生“阻礙”,因為以風險之名,沒有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
當然,産品要想成事,不能隻是在搞這些“為人處世”的借勢,自身有真本事是基礎,萬不可本末倒置。
六、信息機制中台作為中樞,上遊業務有很多,中台子域也有很多。
對外,中台承接較多系統和應用産品,線上線下問題咨詢常态化;對内,中台縱深邏輯複雜以及橫向聯動性強。
所以在這個環節,信息交集必然是最多的。
如果沒有好的信息機制,特别容易造成業務與中台對接效率低、中台内部效率低、内外部滿意度下降的結果。
2020年左右,我們就遇到過這樣痛苦的狀态:
企業微信上,産品同學滿屏的99 消息,連看消息都是問題,别說一個個處理了。
還有,一個大項目,中台産品會被各種會議溝通所牽絆,根本沒有太多産品設計和思考的時間。
最後,經過我們不斷的嘗試和叠代,算是找到了業務與中台,以及中台内部信息交換傳遞的有效辦法。如下圖:
PS:這個信息機制更詳細的介紹,大家可以參照之前《屏障思維》那篇文章。
七、沉澱資産
做中台,除了日常一個個項目和能力交付之外,中台到底能給一個組織留下什麼呢?
我覺得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來考慮:
從系統、機制再到人,對人的依賴依次升高,靠譜性依次降低。
沉澱資産的角度,我們應該更多轉化為系統,其次是各類機制,最後才是依賴人的經驗。
當然,這裡并不是表示人不重要,而是單純從資産沉澱角度考慮人的不可控性,以及人培養的ROI。
1. 系統角度
除了項目,我們需要更多在中台平台化角度多做沉澱。
根據實踐經驗,我将中台平台化分為了4個系統,分别是開放平台、規則中心、配置中心、全域查詢。分别對應能力标準化、邏輯規則化、變量配置化、數據鍊路化。
具體的詳述,請大家參照《屏障思維》文章。
2. 機制角度
我們将用戶分為了幾大類,分别是業務用戶、終端用戶、團隊用戶,分别對應需求、使用、價值體現。
針對不同的用戶,會有對應的機制在運行。
機制的有效運行,确保了各類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确保整個團隊組織有條不紊。
3. 人才角度
中台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内部橫向擴展,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多業務接入時候邊際成本降低。
過去中台的重點項目,平均中台投入占總比例均值大概在70%左右,基本上都會涉及到5個産品域以上。
那麼作為中樞的中台産品經理,必然會變為跨域乃至全域的高手。并且他們在溝通、抗壓、組織協調、業務敏感度、執行力層面,也會更加出衆。
這樣的人才,對公司其實是一個寶貴的财富,在公司不同發展階段,是可以輸出到業務或創新部門的。
後續,我也會單獨寫一篇介紹中台産品能力模型的文章,到時候我們再詳細展開。
到這兒,對7條經驗的已經介紹完畢。對提綱做了一張圖,方便大家記憶。
本文由 @減形簡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