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家家戶戶都前往墓園祭掃,而有不少現代人卻看着墓碑上一個個“生僻字”摸不着頭腦:故、先、顯、考、妣……這些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墓碑上的這些字各有其含義,千萬不能搞錯,否則會鬧出笑話的哦。
他人去世,稱“故”與“先”先來看墓碑上最不常見到的兩個字,“故”與“先”。現在的許多墓碑,尤其是比較新的墓碑上都會有“考”和“妣”二字,但在一些年代久遠的墓葬碑上,有時候就會出現“故”與“先”。
這兩個字在漢語中都是多義字,擁有豐富複雜的含義。但在被用于葬儀中的時候,它們都表示“已經死亡”。在一些稍微不那麼正式的場合也能夠看到類似的用法,例如“已故”、“先人”。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不直接說“死”呢?因為在傳統觀念中,死亡是不吉利的,直呼死去的人“已經死了”是一種禁忌。于是,為了規避禁忌,也體現出對逝者的尊重,人們就用一些委婉的方式來表達。
而為什麼老舊的墓上多有“故”或“先”,新墓上卻很少見了呢?那是因為“故”和“先”在使用場合上還是有其特殊性。傳統意義上,“故”與“先”是泛指一切已經去世的人,一般隻有建造墓穴的人與墓主沒有血緣關系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而在過去,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災害不斷。許多人為了生存,或背井離鄉,或死于非命,或孤獨終老。導緻不少人去世後,并不是由自己的血親料理後事,而是由他人代為料理。
他人與墓主沒有血緣關系,便隻能在墓碑上刻上“故”或“先”。而現在處于和平年代,人民生活富足安甯,家家戶戶都基本上是由具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來料理後世,這樣的墓碑就少了。
至親壽終,曰“考”曰“妣”而如果是由子女來為父母建造墓穴,那麼墓碑上用什麼字呢?答案是“考”和“妣”。古人稱呼自己親人的方式有很多,父母在世的時候最常見的稱呼自己父親“家父”、“家嚴”,稱呼别人父親“令尊”、“令嚴”;稱呼自己母親“家母”、“家慈”,稱呼别人母親“令堂”、“令慈”。
而當父母去世後,為了體現陰陽兩隔,這一稱呼也變成了“考”和“妣”。其中,“考”是已經過世的父親,“妣”是已經過世的母親。成語“如喪考妣”的意思就是,悲傷得好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樣。
不過,如果有心仔細察看墓碑上的文字排序,就會發現一般是“考”在右側,“妣”在左側。這是為了體現男女和地位的區分,封建社會是男權社會,同等條件下男子無論生前死後的地位都要高于女子。
這也體現在墓碑碑文上,古代以右為尊,因而代表“一家之主”的父親的名字也就被寫在右側,而母親則在左側。
除此之外,有一些墓碑為了體現建造者的崇敬與懷念之情,還會在“考妣”之前加一個“先”字,來表示尊敬。
這種風俗早在先秦就已經萌芽,《離騷》中屈原介紹自己的家世,第一句就是“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表示“尊貴”、“古老”的字詞層層疊疊,讓不懂文言的人也能從音韻中感受到他先祖血統的高貴與純正,感受到他對先人的敬仰之情。
而以“孝”治天下的古人,将家庭觀念擺在道德觀的首位,認為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父母離世。于是就有了一個成語“如喪考妣”,形容人不必要地表現出十分悲傷的樣子,就好像父母離世,隐含貶義。
而除了“故”、“先”、“考”、“妣”,古人還會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運用其他不同的代稱: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士人死曰“不祿”……隻有什麼身份地位也沒有得庶人的死,才能曰“死”。
如果是從血緣關系的角度來稱呼呢?古人則有另一套叫法:童子死曰“殇謙”;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自言父死曰“失怙”,母死曰“失恃”,父母俱死曰“失怙恃”。
除此之外,人去世後的葬禮與服喪期不同的階段,也有一些别稱:百日内曰“泣血”,百日外曰“稽颡”;期年曰“小祥”,兩期曰“大祥”。
而根據周禮記載,父母死去,子女需要守孝三年,需要“居處變,酒肉絕”,變更住所、持齋、常常悲傷哭泣來哀悼父母的離世,才算孝順。
“顯”字表達美好的祝願
說完了“故”、“先”、“考”、“妣”,最後還剩下一個“顯”。這個字在墓碑上出現的頻率就比較高了,常常是夾在“先”與“考”或者是“妣”之間,寫作“先顯考”、“先顯妣”。這又是為什麼呢?
“顯”字從字形上看,上面是一個“日”,下面是一個“業”。而“業”是象形字,指的是先秦時期用于皇家演奏的編鐘架子上,一排排用于懸挂編鐘的木闆。二者組合起來,就是太陽光照在編鐘架子上,讓青銅編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樣子。
而由此,就表示“明顯”、“顯現”、“彰顯”。又因為它有“閃光”的意象,又引申為“光榮的”、“美好的”,如“顯赫”。
而用于墓碑上,則是子女寄托自己對于父母美好的祝福:古人認為死亡不代表徹底消失,先人的靈魂并不會滅亡,而隻是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子女們用“顯”這個字來表達自己希望父母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平安幸福的願望。
不過,雖然每一個子女都有讓父母在死後也生活幸福的願望,但根據舊時的禮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用“顯”這個字。一般情況下,隻有在墓主有孫子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顯”字。
這無疑是在向子孫後代們暗示:要早婚早育,多生多育,盡可能傳宗接代,這樣父母祖宗去世了墳前才有香火,自己的臉上才有光彩。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在追求“後代”了。
如今,大多數人都是唯物主義無神論者,用科學的态度去看待生死,帶動了現代殡葬制度的變革,“厚養薄葬”也成為人們的共識。
我們對待長輩與老人既要在去世後給予崇敬,也要在生前就奉獻孝心,樹立殡葬新風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