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墨迹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黃州東坡赤壁管理處存有長達7.3米的《寒食帖》卷軸複制品。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北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讪朝廷罪谪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谪貶惠州、儋州(海南島),最後北還,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大家。
《寒食帖》的内容是1082年蘇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被貶谪黃州的第三年,于寒食節作的兩首寒食詩。黃庭堅在此詩後跋:“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于無佛處稱尊也。”
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題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清高宗:“蘇轼黃州詩帖。長春書屋鑒賞珍藏。神品。”
《獨醒雜志》卷三中記載了蘇轼和黃庭堅之間一段風趣的對話:“東坡曰:‘魯直(黃庭堅字)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蝦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黃庭堅喜懸腕書寫,其字正如東坡所言,結字過于狹長;而東坡嚴守古法,定腕書寫,其字古樸典雅、韻味十足,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轼将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蘇轼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
青年詩人張凱題蘇轼《黃州寒食詩帖》後兩首:
其一
子瞻師法李西台,冤獄哪知百事哀?
山谷題跋今尚在,不如西席複歸來。
其二
東坡居士最清真,揮翰若飛思入神。
飄泊他鄉誰借問,詩書合璧候來人。
《寒食帖》原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薛鑫/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