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價格不如買蘋果表?”這是一名華為專賣店員對我說的!可見,除了華為應該加強員工信仰培訓以外,也側面反應了普通人對于這塊智能手表的态度。“我想要Apple Watch,但我不用蘋果手機”我如是說。
仔細想想,目前全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消費類智能手表毫無疑問是Apple Watch,哪怕有續航這個緻命短闆。無疑它是蘋果手機用戶的最優解,也是蘋果生态的重要一環。那麼,我們非蘋果用戶呢?…今天光岩帶來「華為Watch3」智能手表的上手評測,從各方面帶你了解這個在個人眼中有可能是非蘋果智能手表最優解之一的産品。
【 小長文預警】┃目錄:1.前言2.外觀設計3.健康監測4.亮點功能5.功能系統6.遺憾與不足7.總結8.寫在最後
一如既往的觀點,表的「裝飾屬性」非常重要。傳統腕表也一直是裝飾屬性極強的一件單品,甚至可以代替語言,訴說一個人想對外表達的形象。戴Casio的可能偏好戶外、戴DW石英表的可能傳達時尚和潮流、而戴些機械表的可能是商務精英、戴智能手表的可能是的科技愛好極客範,而戴百達翡麗的…憋說了,交個朋友!說起外觀,「方圓之争」猶如豆漿的鹹甜之争,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這沒有對錯好壞,因人而異,就個人而言,我一定程度上認同華為的觀念:“Watch is Watch”。
durex天秀
我個人認同圓形表盤的理由是:
● 雖然矩形表盤的信息獲取量更大,但我始終不認為手表端是需要大量獲取信息的設備,而是是獲取關鍵信息的設備,因此這個優勢我個人認為不足以支撐第二點
● 圓形的表盤個人認為更好看,更加接近傳統腕表,裝飾屬性更強的同時,也減弱了過分的科技感和違和感,更加不打擾的設計可以适應更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完美的科技應該是讓人感覺不到,在你不需要它的時候它就是一隻普通手表,在你需要的時候,它就是一表萬象的智能小終端。
● 不得不說,由于Apple Watch實在太過成功,認知度很強,一枝獨秀。以至于「方」和「圓」雖然都是基礎圖形,但做方的智能手表,客觀上多多少少會給人有一種“模仿”蘋果的感覺,先入為主的想法從各大廠的評論區吐槽可見一斑。也因此,雖然安卓真智能手表并不少,國内比如綠廠、米廠和煤廠等都相繼發布了自家的産品,但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矩形手表。對我個人而言,結合上面談到的需求,類似于華為、三星的設計,深得我心。
說了這麼多,來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顔值讓光岩我愛不釋手:到手先升級系統:
系統升級
升級完系統,來欣賞一下watch3的真容吧
息屏顯示
孤影表鏡
聽說曲線才是上帝的。大孤獨3D曲面表鏡,似乎可以留住光影
316L不鏽鋼表體
陶瓷背殼與藍寶後石蓋闆
時尚闆的感覺整體還是偏休閑半商務的感覺,搭配面比較廣也是我選擇這個版本的原因之一。
最高1000nit亮度,326ppi
上手效果,大小合适。
實際上watch3的厚度還可以,基本可以接受。
側邊厚度
不要小看這個刻着「HUAWEI WATCH」的小表冠,後面用處可大着。
最後很多人覺得為啥表冠不側邊劇中?好不好看見仁見智,有人覺得這個更有辨識度。但有一個更加現實的意義,看圖:
是的,表冠不在中間的好處之一是在大角度活動手腕的時候,表冠不會頂到手背。相信常戴表的同學印象深刻。
健康監測功能是除了顔值以外,智能手表上另一個非常吸引我的點,不同于手機,智能手表更加貼身,也就更加有利于健康數據采集。年輕人996壓力大,努力奮鬥的時候,也需要有“表”告訴你,該「躺平」了。
先來梳理下手表自帶的那些健康監測功能:
● PPG實時心率監測;● 科學睡眠監測;● 血氧飽和度連續監測(24h);● 體溫監測;● 壓力監測;● 跌倒檢測與求助;● 洗手提醒(OTA?)。
已經很強大了?不僅如此,這次還可以外接設備,給特定高危人群提供更多健康監測:● 配合外接美奇™微創血糖檢測儀,可以監測分析血糖;● 配合好絡維™醫械級ECG心電表帶,導出解讀心電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随着華為數字大健康的推進,模塊化和生态化的外接設備,對于數字大健康生态圈建設很有意義,對于用戶來講則可以有更多針對性選擇。
事實上,現階段智能手表産業已經相當成熟,上面說的的監測項目也并不罕見。那華為如何相對友商産品做出差異化痛點呢?
答案是華為做了一件非常具有建設性意義的事,别家隻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檢測結果,而你如果拿着這個結果去百度上搜索,那估計多半要請全村人吃席!但就憑借這些結果,去醫院就診醫生也不會認可,還弄得人心惶惶。而華為則會給到一個專業的結果分析和風險預測。好比是你去廟裡搖了個簽,至于這個簽是上簽還是下簽則需要請人解簽,而華為提供的“解簽”項目有:
● 科學睡眠結果分析。● 心率失常、早搏篩查。● 睡眠呼吸暫停篩查。● 血管健康研究(僅支持GT2pro ECG)● 呼吸疾病篩查(預計9月份OTA)以及預計在今年下半年發布特定産品支持,很可惜watch3無緣了。· 冠心病篩查研究· 高血壓篩查研究
這些和國内頂級醫療機構合作的健康研究項目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給檢測結果這串數字“解簽”,直截了當的解讀,不僅如此,甚至還提供醫療服務預約、回訪等一條龍服務。非常有助于篩查特定高危人群,隻能說這次「方向對了」!
以心髒健康研究為例,按華為發布的數據:自心髒健康研究項目上線以來,截止3月份已經有超過247萬的用戶參與了這個項目,有超過1萬的人員通過這個項目篩查出來存在心律失常高風險,篩查準确率達到了90%以上 。不能說一點用沒有吧,隻能說相當有意義了。
除此之外,另一個優點就是「無感」了,比如血氧飽和度,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穿戴設備都隻支持用戶被動檢測,需要用戶自己動手操作。而華為則可以24小時主動監測。同理的還有心率、301心髒健康研究、體溫等項目,這種感覺,就好像一個健康管家,在全天候主動監測你的健康。她知你的冷暖,懂你的興奮,感你壓力,訓你久坐。知道你有沒有感冒,提醒你要按時吃藥。清楚你昨晚睡的香不香,有沒有打呼噜,更知道你上課有沒有打瞌睡……
● 流暢的過度,舒暢的動畫。不得不說,作為一個GT1代和GT2Pro的用戶,去體驗店初次體驗Watch3的時候,瞬間感受到巨大的差距,整體非常流暢,相比于GT系列為了續航鎖30幀PPT,現在滿滿的60幀更貼合手機端延續的順暢體驗。當然,流暢其實除了“大号手環”,其他品牌的真智能手表大多也能做到60幀,但華為除了流暢,還精心搭配了舒暢順滑的過度動畫,特别是配合可旋轉的表冠,那種順暢感幾乎可以媲美Apple watch!Apple?是的,事實上watch3上很多動畫細節和UI都借鑒了Apple,但我認為好的體驗趨同的,至少對于用戶,這種借鑒和改進更多帶來的是體驗的飙升。
棋盤應用列表
● 獨立聯網能力。作為「真」智能手表,首先當然就是獨立連網和通話的能力─「e SIM」。這次watch3不出意外全系都支持了eSIM功能,手表可以獨立撥打電話和聯網。當然如果你是移動用戶,購買前你最好問問當地運營商是否支持!反正我所在的浙江省是全身支持了。資費一般10元/月,支持地區可以參考下面的兩張圖表:
除此之外智能手表的Wifi和藍牙也必不可少,可以和手機以及外界獲取全方位信息交換。這也是“大号手環”和所謂真智能手表的一個根本性區别之一。
● 表盤樣式得益于性能的提升,相比于GT系列,這次watch3的表盤花樣更多,比如視頻表盤、高幀率動态表盤、高度自定義表盤、多功能跳轉表盤等。息屏顯示當然是支持的。這次的息屏顯示還支持表盤自帶的樣式(如果表盤作者适配的話),或者用系統預設樣式。當然,這對于同類産品見怪不怪,隻能怪我是個前GT系列用戶了。值得一說的是當下華為表盤市場的上架表盤據說已經超過1500 ,可選擇的餘地可以說非常大,雖然品質和價格都良莠不齊。但确實提升了可玩性。
● 運動相關服務對于我個人來講,不得不說華為手機端的「運動健康」App做的實在不錯,而且裡面的運動課程非常多,而且基本免費,軌迹記錄和圖表展示也都非常直觀,用過的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個人覺得哪怕非華為穿戴産品用戶用也是非常不錯的。确實比個别廠商的客戶端做的要好一些還免費。
至于運動項目,基本繼承了GT2pro,支持100 運動模式,幾百節健身課程,GPS定位,軌迹返航,和動作指導,自動識别運動模式。以及手機端app和手表聯動,就是你在手機端開始運動會移動同步到手表端,并由手表采集數據。
說一句3pro,它上用了雙頻GPS定位,相比于3和2pro定位漂移的情況可以進一步避免。也是内部硬件上個3的唯二區别,另一個是電池容量的區别。運動雖然一直是華為穿戴的一大賣點,不過對于我這種腹肌除皺者來講,聊勝于無吧。
● 手勢控制付款時搓搓手指,就能打開支付寶(待OTA),有電話來了,握緊拳頭再松開就能接聽,遇到不想接的電話,翻轉手腕即可來電靜音。借助傳感器目前手勢控制支持上面三種,可用度非常好。非常直覺化的操作方式,很符合腕上設備的使用場景,也增加了智能手表的科技屬性。也希望以後可以添加更多手勢控制可能性,比如連續轉動兩下手腕打開指定app,打個響指喚醒語音助手。
● 續航表現長續航一直是華為智能手表的基因,GT系列的火爆,可以說是華為掌握了“銷量密碼”─續航,獲得了衆多用戶的認可,畢竟續航對于貼身的手表來講,太重要了,前面提到的運動健康、數字健康、獨立通話等都需要有續航的支持,一天一充并不是多數人想象的智能手表。這次華為watch3的續航,官方宣稱智能模式下可以達到3天多(其實發布會PPT上寫的是4天),盡管對于3天的續航,依然沒有達到個人理想的一周續航,畢竟作為GT系列的用戶,已經有了這種長續航慣性。不過比起同類表一天到一天半左右的續航那還是強上許多,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回頭光岩會在後續測試功能全開(含息屏顯示)重度使用的續航,目前因為新上手,新鮮感下高強度的把玩下電量消耗不具有參考意義。不過個人的預感是:會比一般好一些,但也沒好到誇張,至于好多少?能不能達到官方宣稱時間,需要一段時間使用光岩後才能作答。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長續航模式,可以一鍵“GT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可以和GT系列一樣,使用2周時間。目前長續航下的功能基本上個GT系列差不多,像是運動鍛煉、健康監測也都有。不過目前不支持更換表盤和息屏顯示,也不支持支付寶支付碼,運動模式内也不支持軌迹返航和自動識别,幀率會降低到30幀等。其實個人覺得這個模式的功能可以适當放寬,比如支付寶、表盤什麼的是應該開放的。不過相較于個别廠商的長續航模式,watch3的長續航模式下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功能,如果對于獨立使用和流暢度的要求不高,你甚至可以長期當做GT大号手環使用。
● 其他比如智能家居控制,多設備協同等功能因為目前手上設備有限,暫時無法體驗。
Watch3 是最早搭載 Harmony OS 2.0 系統的設備之一。說起鴻蒙系統,現階段全網的争議實在太大太激烈,比如它到底是不是安卓套殼?是不是自主研發的獨立系統?有沒有過度宣傳等等。
篇幅關系,簡短來說說我對此的淺見。争論的兩方都沒有對錯,站在各自的角度(或技術或情感或戰略)上都對。但作為旁觀者,我隻是想問,對于華為現階段的窘境,對于一個稚嫩的新生系統,對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堪,從宏觀決策角度,請問當下還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難道要鴻蒙開發完全獨立的生态?不兼容安卓生态?交互邏輯和UI界面改的翻天覆地?如果真的這樣,鴻蒙死的要多慘有多慘。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曆史的車輪印子,前車之鑒曆曆在目。
一件事情的好壞并不是單單看實現手段的好壞,這世間不是非黑即白,你、我、他分的泾渭分明。這不現實,甚至對于最終的結果,一味追求“耿直”的執行過程,可能是災難性的。現階段我個人會更願意去理解和支持這種做法。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萬丈高樓可頃刻垮塌,但想再平地起高樓,卻需要更多人一磚一瓦去搭建。可能華為的部分宣傳方式令人反感,但我仍然願意為之添上一瓦,并說一句加油。
【手表端鴻蒙】扯遠了,回到正題。手表端的系統操作非常契合于手機上的操作直覺。比如首頁下啦通知欄、上劃通知中心,左滑負一屏,右滑快捷應用信息組件。
簡單來說,對于現階段手表端鴻蒙系統的認知可以和簡單地分為「表」和「裡」。
●「表」表面的東西其實邏輯上改變不多,整體還是華為LiteOS上那一套,改變較大的就是由這個3D旋轉表冠帶來的棋盤應用列表縮放,當然,很顯然這種設計充分借鑒了Apple,但對用戶這沒什麼不好不是嗎,手表的小尺寸屏幕上,用粗壯的手指去縮放和滾動實在是憋屈,還遮擋内容。而用旋轉表冠則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其次,這次鴻蒙還多了左滑負一屏、毛玻璃效果、棋盤應用列表、獨立語音助手等模塊。總之 在UI層面是一套行業内非常成熟的交互邏輯,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裡」這裡的核心其實就是鴻蒙引以為傲的特色,分布式技術:互聯&信息扭轉。關注我的朋友應該知道,之前我一直對于手表端的應用生态嗤之以鼻,可以說不怎麼感冒,原因之一是很多時候手表端的app隻不過在重複幹手機大屏上的活!然而在如此小的屏幕空間和有限運算能力以及孱弱續航影響下,做大量的信息展示和複雜的操作,比如看視頻、看小說、浏覽網頁等等,用戶體驗可想而知。可能有人喜歡,可能覺得可玩性新鮮感很強,事實上直接吧手機大屏端的應用直接完整搬到手表上何嘗不是一種“敷衍”的行為呢?何嘗不是一種功能重複和體驗倒退。
就像我上面說的,手表這種小屏幕貼身設備上,需要的絕不是手機上大而全的信息,它需要結合它貼身小巧的特性,在特定場景展示關鍵性信息。比如導航,在1.4英寸多的屏幕上?顯示詳細地圖、路線真的是好的體驗嗎?個人看來顯然不是,鴻蒙的做法則是在特定場景展現關鍵信息,比如步行、騎行等有可能不方便頻繁掏手機的場景裡,将導航的關鍵信息流轉到手表這種貼身設備小屏上顯然深刻貼合了手表的特有屬性。
滴滴出行
同理還有滴滴打車,同樣也會在手表端顯示車輛、車牌和時間等關鍵信息;航旅縱橫則會在手表上顯示登機牌、航班等信息;掌上高鐵會在手表手表上顯示車次和座位号等等。不僅手機信息可以流轉到手表,手表操作同樣可以映射到手機,比如騰訊體育賽事點擊,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跳轉對應賽事的直播。
協同手機關鍵信息流轉
這種鴻蒙應用對于手表端的體驗可以說非常具有建設性意義。不過既然是支持eSIM的獨立智能手表,就需要兩條腿走路,除了需要配合手機作為手機屏幕的延伸以外,也需要配合聯網使用的獨立應用。比如應急的獨立即時通訊應用、記事日程、小遊戲、在線音頻、小工具類等等,這方面鴻蒙手表端系統因為剛剛起步,一口吃不成胖子,難免有所欠缺,這點下面會具體提到。
總體來講,鴻蒙系統作為華為智能手表的核心差異化,在鴻蒙萬物互聯的物聯網生态中也是重要的一環,配合IOT智能家居甚至可以成為控制中心,一個智能終端。雖然眼下光岩并沒有足夠的設備來體驗華為的生态,但其根據手表的貼身特性去布局功能的思路我個人是非常認同的。
● 沒有适配社交軟件最大的遺憾是截止發文的時候,仍然沒有主流即時通訊應用适配Watch3的鴻蒙系統,也就是說依然不支持在手表端回複微信和QQ等。
雖然在國内,手機上微信的使用體驗幾乎影響了手機1/3的使用體驗!但事實上我始終不認為在手表端回複信息是明智的選擇,無論如何屏幕越大輸入效率越高。
隻不過既然配備了eSIM,意味着我有機會獨立使用手表或者不方便掏出手機,既然有這種可能性,哪怕我100次使用裡面隻有1次是迫不得已需要在手表端緊急回複消息的,那麼對于我的使用體驗來講也是巨大的短闆。就意味着我為了這哪怕1%可能,做不到100%相信這塊手表,也做不到在個别使用場景裡去完全擺脫手機。
不過好消息是,多方信息回饋顯示,目前騰訊和華為已經在協調适配階段了,隻不過進度上,快的話也要3季度中了吧。如果非常介意的朋友,可以再觀望看看。
● 鴻蒙的生态稚嫩從宏觀角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可以理解鴻蒙的初出茅廬,但落實到用戶個體,畢竟花的是真金白銀,需要付出的是去忍受前期鴻蒙生态應用量的問題,這需要你對于鴻蒙乃至華為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礎,也需要華為不辜負用戶的守候。但說到底,這一切都是未知數,用戶可以用腳投票,鴻蒙應用适配量少作為智能手表肯定是個不足因素,可玩性不高,在意的可以考慮更加成熟的生态。
● 部分重要功能僅限于華為手機!如果說上面兩個遺憾是客觀因素造成,那麼這個點就是華為自身的壁壘問題了。比如聯合301醫院發起的「心髒健康研究」等項目,作為華為智能穿戴的一大亮點和重點宣傳的賣點,缺隻支持部分華為手機。等同于你花同樣的錢,到手卻發現比别人功能要少,而解釋僅僅是躺在角落的一行小字?!同理還有類似地圖導航、打車軟件、遙控拍照等,需要用到鴻蒙信息流轉的特性,導緻非華為手機也無法使用,讓本來就稚嫩的生态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當然,前面這些非華為手機通過非正常手段這不是無法突破,隻不過對于當下陷入窘境的華為,稚嫩的鴻蒙生态,難道不應該用更加積極開放的态度去擁抱安卓世界嗎?而不是依然不肯放棄自己的護城河,認為鑄造使用壁壘。下面是華為watch3系列的功能列表,部分非華為手機無法使用的功能也有标注,給大家提供參考。
僅供參考
僅供參考
● 充電速度緩慢拿到watch3後非常明顯的感知點,充電速度非常慢。受制于手表内狹小的空間,受電線圈不太可能做的太大,而且狹小的空間内散熱也困難,再加上默認标配的無線充電底座的輸入和輸出功率也很小(可能換個大功率充電闆充電會快點),導緻充電速度慢到你邊充邊後台下載東西甚至有可能掉電!
所以同樣的,如果你想用手機給watch3充電,可以是可以,你甚至還可以附加手機「物理禅定」屬性,非常适合培養耐心。
這是個明顯的缺點,但談不上緻命缺點,為什麼呢?因為這更多是選擇的問題。不隻是華為,三星、蘋果和其他很多做無線充電的智能手表都是半斤八兩,用戶都在吐槽無線充電速率問題。為什麼大家都上無線充電呢?難道因為更高級哈?還是因為真的有人做到經常取下表,像手機那樣随時放在充電闆上補電?還是夜間充電無線充電比磁吸充電方便?
當下手表端觸點充電和無線充電兩種方式我個人其實更認同觸點,,觸點可以用更大的傳輸功率快速補電,手表幾百毫安的電池其實很快就充滿,而且磁吸式觸點充電的使用體驗并不差,唯一的問題可能在于普适性。
無線充電的設想很好,但敗在物理限制。
● 未支持血壓檢測這個隻能說是小遺憾,畢竟這項技術去年就發布了,本以為watch3搭載順理成章,不料要等到下半年的新品(可能是血壓測量專款)。隻能說有些小遺憾吧,不過也無礙整體。
● 前期系統BUG體驗時間有限,不過根據我自己的體驗以及用戶的反饋,列舉部分:
1.無線藍牙耳機連接似乎有點問題,無法斷開?
2.系統界面大量采用了“毛玻璃”效果,這本身很好,但因為屏幕素質一般,而且受限于OLED特性,在低亮度下會形成色彩斷層(一加用戶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導緻色塊和斑點。論壇上甚至還有用戶以為是質量問題,屏幕燒屏和進液了,我個人的建議是給毛玻璃層提高明度,和飽和度。
3.部分三方軟件未适配旋轉表冠。無法滾動頁面和調節音量,比如口袋故事等。
4.滑動邏輯不統一。比如表盤界面,左右滑動需要從邊緣開始才行,中間滑動是不行的,但劃過了第一頁後中間滑動又可以了。這點交互有點割接,不知道是出于什麼考慮,防誤觸?總之初次操作給人不跟手的錯覺。還有返回手勢也是,一些可以全屏右滑返回,有些需要邊緣右滑才能返回。
總體來講,華為Watch3作為「真」智能手表,填補了當下華為的産品線空白,擁有獨一無二的産品特點,也有不可避免的遺憾。至于他是不是「非蘋果智能手表的最優解?」,開門見山,我覺得是!綜合形态、功能、續航和生态,我覺得它是我心中的最優解,并對産品和鴻蒙的未來展望為正面,甚至願意為它的不成熟多留一點時間和耐心。
但,每個人的最優解并不唯一,絕不是唯一解,适合你自己真正需求的産品,才是你專屬的「最優解」。那麼,你覺得華為Watch3适合你嗎?
不去說華為的家國情懷和國際風雲,也不去讨論網上各陣營針鋒相對的鐵粉争鬥,更不必說那些廠商KOL間踩一捧一的明争暗鬥,你來我往。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我們都隻是對自己負責的感覺買單。你可以對品牌的感覺買單,也可以對産品的感覺買單,甚至可以對創始人的情感買單,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更加沒有什麼“智商稅”、“情懷稅”。因為存在即合理,若世界隻允許存在一種觀點,那該多無趣,我們每個人都隻能也隻能代表自己。
我用華為手表,用一加手機,也用小米智能家居、蘋果平闆和OPPO耳機… 看起來雜亂的萬國牌選擇,卻是對自己感覺任性的負責。看當下産品力,也看重産品後面的可持續未來展望。接受選擇的快感,也接受選擇的遺憾。這就是我作為用戶,作為消費者的态度。
Jun.12.2021 | 光岩抱歉沒控制好内容長度,感謝看完。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如有不同看法你一定是對的。「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