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驟然響起的敵機轟鳴聲、防空警報聲瞬間打破了一時的平靜,師生們都紛紛湧出教室,火急火燎地朝郊外跑去。
這時候,一個人偏偏往松林的方向去了。原來,那裡有賣松子的。
待買好松子,他一邊悠悠地嗑松子,一邊慢慢地走。
旁人不解,他咧嘴一笑,“就算被炸死,也不做餓死鬼!”
他不羁的言行很快被大家奉為茶餘飯後的笑談,殊不知,這個率性自然的吃貨少年竟在日後成為作家裡最會吃的、廚師裡最會寫的人。
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
頑劣至此,他卻給世人留下了溫暖治愈的文字和平和灑脫的生活态度,一些文壇大家都對其稱贊不已。
賈平凹評價他,“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沈從文則說他,“最可愛還是态度,寵辱不驚!”
汪曾祺一生并不順意,卻能在平淡中找到樂趣,逍遙随性的風範實在罕見。
豁達如他,在離亂沉浮中,将陽春白雪的風雅品味,都寫成了人間煙火的盎然情趣。
知民間疾苦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蘇高郵。
他三歲喪母,在父親和繼母的悉心照料下,度過了一段快樂無憂的時光。
很快,動蕩的亂世到來,日軍侵略的鐵蹄踏入南京。
戰火的硝煙肆意地蔓延着,為了避難,他跟随家人們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庵裡住了半年。
之後,不想耽誤學業的汪曾祺帶着一些書,曆經重重封鎖到了昆明,考入西南聯大,當了“偶像”沈從文的學生。
後續幾年,他輾轉上海、北京、武漢等各地以求謀生,受盡曲折與磨難。
于他,求學之路的崎岖、亂世生活的艱辛,都深深地刻在了腦海裡。
而事實上,在坎坷與挫折中掙紮過的人,往往更能懂得人情的冷暖。
當他漸漸出名後,旁人勸他寫些宏大的文章。
他最愛寫的卻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孤獨的老銀匠、産科男醫生、踩高跷的陳四、街頭的商販等等。
尤其讓人感歎的是,一些底層民衆的身上,散發着人性的光輝。
《大淖記事》中,巧雲和小錫匠十一子的愛情故事催人淚下。
巧雲選擇了十一子,對她惦記已久的劉号長心裡生恨,以緻于将十一子打得奄奄一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看到十一子的悲慘境遇,錫匠們怒了,紛紛為其頂香請願。
而在巧雲家養傷的十一子,也得到了村裡人的悉心善待。
有人送來老母雞,有人送來參湯,還有人隔三差五地看望他。
大淖的風光和溫情的世俗交相輝映,讓人沉醉。
其實,這也印證了一句話:
“人性的光輝源自于人性的善,也能從人性的善中體現。”
除此之外,汪曾祺在字字句句中也表現出了自己對小人物的關切和感懷、同情和敬重。
有個古稀老人,一開始挎着木盆在胡同裡吆喝叫賣“爛和蠶豆”,慢慢地因為得了病隻能埋着頭走,後來不知從何時起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他由衷地感慨:
“不知道為什麼,我每次吃爛和蠶豆,總會想起這位老人。我想的是什麼呢?人的生活啊……”
他不是天生的“雞湯大師”,隻不過是從苦難中學會了愛,所以在經年歲月後還對那個老人念念不忘。
汪曾祺将每個小人物的故事寫在了書裡,也将每個字的悲喜融進了讀者的心裡。
他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世事滄桑,惟有人情長存。
如今,我們能感受到的,确是他深情細膩的筆觸下,那氤氲在人間煙火裡的溫情。
品人間百味
有人說,“使人成熟的,并不是歲月,而是經曆。”
人生最重要的是經曆,你經曆的越多,心态就會越來越寬厚,人生越來越淡定,生活越來越接地氣。
而汪曾祺就是這樣的人。
到了西南聯大,他是出了名的“不正經”,常常翹課,然後去昆明的大街小巷裡搜尋各類吃食。
這樣的學生,在學校裡自然也不讨喜。
不過,無論什麼情況,都擋不住吃貨的心。
為求學,為生計,他奔走各地,雖然受盡了生活的艱辛,卻也吃到了各地的美食。
一個水鄉人,常常來往于飲食習慣差異巨大的大城小巷,與各類食物打交道,初嘗有落差,别後又懷念。
他寫鹹鴨蛋,“敲破鴨蛋一角,筷子頭一紮,紅油就吱——冒出來。”
他寫雞蛋餅,“煎得之後,兩面焦黃,徑可一尺,卷而食之,極可解饞。”
他寫香蕈餃子,“包成薄皮小餃子,油炸透酥,傾入滾開的香蕈湯,嗤啦有聲,以勺舀食,香美無比。”
這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觸目可親,有滋有味,誰看了都會垂涎欲滴。
他不光是愛吃,還願意花心思去做。
人家逛百貨公司,他隻愛逛菜市。看着新鮮的葷菜和色彩斑斓的素菜,他能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他自創的塞肉回鍋油條,一通拆、切、拌、炸、撈,裝盤,細品,“嚼之極酥脆,聞之真可聲動十裡人”。
雖然做菜不走尋常路,但他每回創新的菜品味道卻很獨特、美味。
正所謂,“一粒米裡藏世界,半邊鍋裡煮時光。”
在烹煮煎炸中,他自得其樂。
他是一名食客,執筆人間,專心記四方食事。
他是一介凡夫,笑看紅塵,用心過五味人生。
至于筆下的食物,他都為其滲入了萬千韻味,連金庸都盛贊他是“滿口噙香的中國味作家”。
品嘗美食,是一種閑趣。觀賞草木,是一種雅趣。
汪曾祺對别人說,也對自己說,“一定要愛着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也因為刻在骨子裡的浪漫與悠然,他才把稀疏平常的花草樹木寫得讓人拍案叫絕:
門前開的花兒葉兒靈氣得很,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栀子花香得撣都撣不開,雞冠花的顔色深得吓人一跳,一家大門頭上通紅通紅的枸杞子像禮花,玉淵潭盛開的洋槐花像大雪……
這一幕幕,本是浸染在人間煙火裡,卻被不動聲色地賦予了陽春白雪的氣質。
這歸結于,他的眼裡有深情,他的筆下有厚意。
世間風物盡是這般可愛,美食有濃香,草木有清香,染得人也有心香。
對于以手寫心的汪曾祺來說,字裡行間都鋪綴了濃得化不開的溫情。
生活本無趣,快樂自找之。
若是有心,任誰都可以在一食一味與一草一木之中,探尋新穎别緻的生活志趣,親近歲月的美好與詩意。
容世間之事
在汪曾祺看來,心有所愛,才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寬容無疑是一種生存智慧。
因為一個人心寬了,眼界就開闊了,格局就大了,再苦的生活也有樂子。
而在多年的艱難跋涉中,汪曾祺都能用他的寬容來接納所有的苦難和悲傷,這也與他少時的經曆有關。
十幾歲時,他就學會了抽煙喝酒,他的父親非但不生氣,反而每每抽煙時都會分給他一根,喝酒時也給他倒上一杯,似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之意。
有了初戀,他趁着暑假悄悄在家裡寫情書,不曾想父親發覺後還是一如既往地寬容,甚至于幫他出點子。
開明的家庭環境,滋養了他超然物外、積極樂觀的性格。
就像他寫過的一句話,“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沒有桌子,他們直接買了幾個肥皂箱,一個個疊上去,再糊上一層報紙,就是書桌了。
敵軍常來輪番轟炸,學生們動不動就要跑警報。他跟着跑,還發現了很多好玩的事情。
那時是談戀愛的好機會,男同學樂于獻殷勤,女同學又想被照顧,這讓他覺得很有趣。
1958年夏,被劃為右派的他在張家口勞動。很多人天天唉聲歎氣,他卻一邊幹活,一邊忙着觀察葡萄的生長。
歇工後,旁人都回家休息,他要麼跑去觀察動植物,要麼去河裡摸魚後飽餐一頓。
馬鈴薯開花了,他掐一把連着葉子的花放進瓶子裡。葉的嬌、花的俏,他一一看在眼中,畫在紙上。
馬鈴薯成熟了,他又擺到桌子上,畫完直接扔進牛糞裡烤熟吃掉,吃得唇齒生香,樂得心花怒放。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嘛呢?”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同去的人垂頭喪氣,唯獨他精神抖擻。艱苦的勞作并未消磨他對生活的信心,反而讓他樂在其中。
一個真正的智者,在命運的順逆起伏面前,不怨不怒、不悲不喜,無論任何變故,都可以逆風而長,向陽而生。
沒過幾年,他又遭逢不公的待遇。政治運動開始後,他被關進了牛棚。
勞動改造時,他要砌豬圈、背豬食、刨凍糞、挑豬糞,幹的全是累活髒活。其他人都愁眉苦臉,他仍是笑容滿面。
因為,他總能找到好玩的東西,比如野花野草、蟲鳴鳥叫。
在這個溫潤通透的老頭兒面前,困難似草芥,艱苦若泥丸。
羅曼·羅蘭有一句名言:
“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看透了過往的沉沉浮浮,還保持對這個世界的熱忱,這是汪曾祺獨有的“英雄主義”。
他咽下了所有苦難,心中隻有甯靜和自然。
人心如路,越寬容,越開闊。
消除怨恨、釋懷自我,心裡不再有悲觀失意,隻有美好如初,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在汪曾祺的讀者圈裡,一句話廣為流傳,“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愛他。”
這個散淡開朗的老頭兒,不僅寫出一部部撫慰人心的著作,還将黯淡的日子過得惬意快活。
他用溫潤之心書寫了人情之美,是為知人;
他用好奇之心發掘了生活之趣,是為知味;
他用寬容之心笑對了人生之苦,是為知世。
世上苦人多,汪曾祺就是其中一個。
但在飽嘗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歡離合時,他一直平靜恬淡、灑然從容。
如雲如水,水流雲在,先生已逝,人格魅力經久不衰。
當你困了累了,不妨停歇下來,喝一杯淡淡的清茶,讀一讀他的作品。
一字字,一句句,樸素卻極盡溫暖,細微卻充滿力量。
行于塵世,願你也像他一樣,可以用心中的燦爛陽光對抗人生路上的雨雪風霜,讓自己疲憊的生活多一份幸福和自在!
作者 | 蔔一,漫遊雲水間,閑記紅塵事。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