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年間,伏阇信率領本國軍隊幫助唐王朝讨伐吐蕃,之後朝廷叙功,其中也有于阗王國的份。唐肅宗把于阗王國領土設置為毗沙都督府,劃分出十個州,委任繼任于阗王國國王的伏阇雄為都督,當然于阗王國還是繼續當下去。伏阇雄死時,唐朝已是武則天在位,武則天設立伏阇雄的兒子伏阇王敬為于阗國王。這樣一直下去,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任命了尉遲勝為于阗王國國王。
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對付安祿山的軍隊可以說是多國聯軍,其中固然包括從屬于唐王朝的西域各國,還包括當時和唐朝屬于聯姻關系的回鹘等,甚至包括了西亞的波斯等軍隊。而于阗王國則由尉遲勝親自率軍趕來參戰。安史之亂平息,尉遲勝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加強于阗與中原地區的聯系,請求留在京師從事宿衛。唐代宗李豫答應了他的要求,和其他官員一樣賞賜府邸,封他為武都郡王,食邑百戶,封其弟尉遲曜為代于阗王。
尉遲勝留在唐朝京師之後,在長安修行裡,興建林園,接待來訪賓客。時間僅僅過了兩年,尉遲勝的弟弟尉遲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說,于阗王位的繼承法規定,王位一向是國王正妻的長子才可以繼承,既然哥哥讓位于我,我也應當讓位于侄兒尉遲銳。于是,皇帝李适以尉遲勝的兒子尉遲銳為檢校光祿卿兼毗沙都督府長史,準備命尉遲勝返回于阗承襲王位。但是,尉遲勝再三辭退,認為弟弟尉遲曜管理于阗國事的時候,于阗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悅誠服;而尉遲銳久居京師長安,對于阗的情況并不了解,不宜封他為于阗王。李适聽從了尉遲勝的建議。事後,尉遲勝兄弟間相互禅讓王位的佳話,受到了京師許多人的贊揚,看起來多麼像堯舜禹禅讓的故事啊。
後來,尉遲勝又升任為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64歲那年與世長辭。唐朝皇帝為了紀念這位品德高尚的少數民族将領,于794年追贈他涼州都督的官銜,并讓他的兒子尉遲銳繼承了職位。
在西域各國中,于阗王國是和中原王朝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之一,不管中原王朝如何更新換代,于阗王國朝屬之心不變。也因為這樣,于阗人民接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以至于尉遲勝的後代尉遲僧烏波給自己取了另外一個名字叫李聖天,就像某人有一個中文名字叫陸克文一樣,是便于和中原交往。
李聖天生活的年代是五代末、宋朝初年。李聖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行政制度多模仿唐朝,境内析為十州,都城稱安軍州(今和田縣境)。他施政清明,使于阗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灌溉農業、手工業、商業都較發達,尤其绀州(今于田縣和策勒縣北境)的紡織工業更為興盛,國家稅收多賴以充裕,他比較穩固地統轄着塔裡木南緣的廣闊地帶。
一心向往中原的李聖天還曾派檢校太尉馬繼榮等人,持紅鹽、郁金、牛尾、玉石等貢物,曆盡艱險,于938年抵達汴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向晉朝表示歸屬中央之意。後晉高祖石敬瑭對于阗使者給予隆重禮遇,封馬繼榮為鎮國大将軍,并派供奉官張匡邺為鴻胪卿,與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阗,冊封“境控西陲,心馳北阙”的李聖天為大寶于阗國王。
使團自天福三年十二月由汴京出發,曆時兩年的艱苦跋涉到達于阗,至942年冬返回汴京,往返四年。這是唐末阻絕以來中原與西域之間首次正式的使者交往。副使高居誨記錄了出使見聞,但原書已佚,幸有《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三》中摘錄了一部分,才使這部具有極高價值的文獻得以保留下來,王國維将此命名為《高居誨使于阗記》。
自漢魏以來,于阗尉遲王族一直笃信佛教,李聖天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在他的支持下,于阗佛教興盛。940年張匡邺等到于阗時,李廷天“嘗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對其他宗教,李聖天也采取寬容的态度,可能受回鹘的影響,摩尼教也很受王廷信任。961年,李聖天遣摩尼師持琉璃瓶、胡錦等向宋廷進貢。
李聖天當政時,中原戰亂不已,朝廷頻繁更替,無暇西顧。他主動與内地聯系,明确表示歸屬中央的意願,誠為有識之見,表現了對祖國統一的真誠維護,對内地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誼。特别是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原統一後,于阗地方政權與中央政府的交往更加密切。961年遣使進貢玉石,966年其子李從德(即尉遲輸羅)繼位後也向宋朝進獻方物。于阗不僅與宋朝來往不絕,有着密切的隸屬關系,而且與宋在西北地區的歸義軍節度使曹氏家族結為姻親。當時曹議金的長女嫁給甘州回鹘首領,次女嫁給李聖天為皇後。在敦煌莫高窟中頭戴冕旒、身着法服的“大朝大寶于阗國大聖大明天子”李聖天的巨幅畫像後,即是“大朝大于阗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後曹氏”的畫像。這位皇後賢惠能幹,在于阗王室中有很高的地位。
于阗王室與沙州曹氏家族結成姻親,與甘州回鹘友好往來,有利于穩定當時西北政局,加強與内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後來,李聖天之三女嫁給曹議金之孫曹延祿為妻,敦煌莫高窟中也有這位公主的畫像。公元980年這位公主被宋朝封為隴西郡夫人。
《新五代史》中保留了高居誨當年的記載,說李聖天穿着打扮和内地人一樣,他們的宮殿都朝着東方,喜歡喝葡萄酒,除此之外還有紫色的酒,青色的酒,高居誨不知道這些酒是用什麼釀出來的,現在看來,紫色的酒很可能是桑葚酒。李聖天屬下馬繼榮、劉再升等名字,都是漢人姓名,可知于阗與内地關系密切,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不過從于阗王的生活習俗來看,正在接受着回鹘人的影響。
兩地開通來往之後,雙方使者、僧侶、商人來往頻繁。特别是宋朝中原僧侶道圓從于阗回國,于阗僧侶善名、善法等紛紛到達宋朝,不僅加強了兩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帶有一定的政治使命。如道圓回國時就與于阗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宋朝時,帶來了于阗宰相緻宋朝樞密使“求通中國”的書信。這說明當時于阗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于阗王還派其子多次赴朝,貢獻方物,溝通與中原王朝的聯系。
公元962年,喀喇汗王朝向于阗發動宗教戰争,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權的支持,曹氏王朝的使者不斷往來于開封、敦煌和于阗之間。于阗國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開封,求得支援。宋朝政府因内部事務紛擾,沒能從軍事上給于阗國予授助,但派了一個157人的佛教僧侶行勤等組成的使團“遊西域”,給于阗李氏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持。
喀喇汗王朝對于阗的用兵并不十分順利。公元970年,于阗王尉遲輸羅率軍進占喀什噶爾地區的數座城池,取得大勝,戰利品中除婦孺金帛外,還有大象。其中有一頭會跳舞的大象,于阗王國把它送到了開封,作為貢物貢獻給宋王朝。在993年、998年,于阗軍趁喀喇汗軍隊主力進攻波斯的機會,大舉圍攻喀什噶爾。雖然這兩場戰役最終以于阗軍慘敗告終,但他們于998年在英吉沙附近擊斃了阿裡·阿爾斯蘭汗。在消滅薩曼王朝之後,喀喇汗王朝對于阗的用兵堅持不懈,公元999年,來自布哈拉的四位伊瑪目,率領從伽色尼、巴格達、花剌子模等地招募而來的志願軍,配合優素福·卡迪爾汗所率領的喀喇汗主力,在當年年底一舉攻克于阗城,迫使于阗王率領殘餘部隊退至昆侖山區,雖然喀喇汗軍在策勒波斯坦鄉遭受到一次大敗,但仍在公元1004年後不久,時為大汗的優素福·卡迪爾汗滅于阗。不過于阗王國的軍隊又多次重新集結,和喀喇汗王朝交戰40多年,才最終被消滅。于阗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的戰争前後持續了近一百年,堪稱中國曆史上的百年戰争。
于阗王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中最後一個消失的國家。它的滅亡,讓西域三十六國徹底畫上了句号。如果我們按照時間先後來講述,那麼于阗王國将會放到最後,但這裡是按照地理位置,準确說按照絲綢之路路線來進行講述的,所以最後滅亡的反而在前面說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